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写作》专栏稿件:提高学养,是基础的重要一环

作为一个媒体人,要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具有一定的学养,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有所提高。

何谓学养?学养乃学问修养之谓也。学问,说的是知识的积累;修养,说的是人文情怀。这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学养。

这学养对媒体人来说,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一环。



人民日报社历来重视编辑记者的学养培养。现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王慧敏,曾回忆他的导师范敬宜谈学养时说:

他第一次见范敬宜,范老师就问他几个问题,读过梁厚甫的书吗?民国初期知名报人的作品都有哪些?清人吴伟业的《圆圆曲》会背吗?

 几个问题问下来,把王慧敏搞得很紧张。尽管平时读了不少书,还做了一些笔记,但当场回答得却磕磕绊绊。

范敬宜对他说,要想当个好记者,文化底蕴非常重要。一个人文笔高低有赖于文化的深浅厚薄。

对学养问题,范敬宜一直重视和倡导。他在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期间,对这个问题经常讲,反复讲。告诫编辑记者要多读书,并在改稿子、看打样时予以示范。在他的带领和引导下,人民日报年轻一代的编辑记者对提高学养问题高度重视,并自觉在实践中修炼提高。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学养呢?有以下三点很重要。




1


首先是多读书。

现在各类书籍很多,每个人读书的爱好、习惯也不尽相同。但就提高学养这一问题而言,主要是读人文社科一类的书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种典籍,浩如烟海。我们当然不可能也没必要都去看,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应该熟悉和掌握。比如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唐诗宋词、中外记者写作的名篇等等,这是必须要读的。


2



第二是多练笔。

媒体人是靠写稿吃饭的,每天动笔写稿是题中应有之义。然一动笔写稿就涉及到文化知识等诸多问题:这里应用个什么词儿?标题该用哪句古诗词?这典故用在这里是否合适?等等。如果你平时读书多,记得多,那就拈手而来,用得恰到好处,使稿子增色。反之,如果读书不多,只知皮毛,那就会抓耳挠腮,费好大的劲儿还未成。

由此可以看出,动笔写稿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检验你读书与否的试金石。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下笔感觉“没神”,写不下去。那就说明了你在读书方面下得功夫还不够,还需要继续读书。




3




第三是多体悟。

在多读书、多练笔的同时,还需要多体悟。

体悟,就是体会、顿悟。也就是说在读书时要不断消化、琢磨其中之要义,并进而在此基础上融入到自己的脑际中加以固化,并在行功中体现出来。

我们常说,谁谁有涵养,某某有修养。其实这都是具有学养的体现。学养高的人,不仅文章写得精彩,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方面也都别具一格。媒体人是与人打交道的,更应该在这些方面把学养充分体现出来。

学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人身上的一种利器。愿年轻一代媒体人都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践行起来!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