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学院报》概况
凯里学院报{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审批DB5号},中共凯里学院委员会主管、主办,前身《黔东南民族师专报》(1982-1989)(因故停刊)、 《黔东南民族师专报》(2003- 2006) (复刊)、《凯里学院报》(2006年至今), 创刊日期: 1982年4月,现为对开四版月报,每期印数3000份,现任院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宋广强(院党委书记) .副主任:姚仁海(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余晓林(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杨子奇(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网址:http://Klxyb.cuepa.cn/,http://liuniv.cn/,电子邮箱:Klxynews@126.com,通讯地址: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凯里学院报》编辑部,邮政编码: 556011,办公地点:凯里学院博物馆三楼,电话: ( 0855) 8511132;8553062 (传真)。
凯里学院报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4名,编务人员1名。编辑当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学历结构合理,1人大学本科,3人研究生,1人在读硕士。编辑部还聘任特约记者、学生记者、通讯员等共100余名。
《凯里学院报》以新闻报道为主,其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这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院社会知名度。第一版为要闻版,主要报道学校的重要新闻。下设栏目:《领导视察》、《专家来访》、《文件发布》、《会议消息》 、《院校交流》、《党团活动》、《本月要闻》、《苗侗论坛》、《中心组园地》、《时政热点》。第二版为校园文化生活版,主要报道大学生的学习和文化生活以及举行的校内重大活动。下设栏目:《院长信箱》、《学者风采》、《光荣榜》、《校友访谈》、《志愿者足迹》、《英语角对话》、《勤学窗口》、《校园体育看台》、《社团信息》、《广播之窗》。第三版为理论与实践版,主要刊登教学科研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活动。下设栏目:《学习心得》、《读书随笔》、《写作技巧》、《教学体会》、《杂谈小品》、《学术小论文》、《艺苑走廊》、《校园话题》、《读者论坛》。第四版为文艺副刊版(刊名《清水江》),主要发表师生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书法、绘画、艺术摄影、影评等文艺作品。下设栏目:《人生感悟》、《青春驿站》、《诗园漫步》、《同学情怀》、《心灵丝语》、《情感世界》、《师生情谊》、《幽默一簇》、《域外来风》、《苗侗风情》、《乡韵情思》。报纸发行范围:校内各部门,单位和师生;校外有黔东南州委、州政府,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机关,省、州新闻出版局以及部分新闻单位,国内大部分兄弟院校,省内高校,全州中小学以及部分校友、家长。
30多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凯里学院报也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1982年4月创刊,时称《黔东南民族师专报》。1989年12月至2003年8月,因故停刊;2003年9月,《黔东南民族师专报》复刊;2004年加人贵州省高校校报研究会。2006年,黔东南民族师专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一一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师专报》也因此更名为《凯里学院报》。2006年,凯里学院承办了贵州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学术年会。2007年12月,凯里学院报有了方便网上阅读的电子版。2008年10月,重新明确了编辑部的职责和办报宗旨,成立了校报编委会;《凯里学院报》由原来的四开四版变为对开四版。2009年5月, 院报学生通讯社成立,并在各分院设立了记者站。为确保提高办报质量,编辑部制定了《凯里学院报管理工作办法》,明确了总编岗位责任制、版面编辑岗位责任制、校报质量管理规定等。编辑部对内建立了编前会制度,实行编辑包版负责制和每期执行编辑轮流制,使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办报至今,凯里学院报获得了诸多殊荣。有50余篇消息、通讯、评论、论文、版面先后荣获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和贵州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好新闻”评比一、二、三等奖。此外,本报编辑记者、学生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还先后多次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报》《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黔东南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等校外媒体转载、发表,提高了知名度,增强了办报信心。
三十多年的拼搏进取,三十多年的耕耘成长。《凯里学院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一代又一代凯院人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已成为凯里学院重要的新闻舆论宣传阵地,成为学校党政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耳目喉舌,成为学校联系社会的一个窗口,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