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刘吉臻在科研经费突破2亿元庆祝大会上指出:科研经费突破2亿元,是我校科技工作的重大进步,也是我校这几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走过了一条艰苦而快速的发展道路,科研经费突破2亿元是全校教职员工和各级领导一起努力的结果,要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学校确定了办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质”与“量”的突破。科研经费的大幅飙升,真实地反映了我校的整体办学实力,标志着我校的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展示了我校50年办学历史所铸造的辉煌,更孕育着几代华电人的希望,实现了无数华电人渴望已久的光荣与梦想。
2007年,科技工作立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以参与国家核心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坚持以“国字头”工程和项目为战略抓手和切入点,注重处理好积累与突破的关系、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关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水平,在保证科研经费尤其是纵向科研经费实现高速增长的前提下,紧紧围绕一流学科、一流队伍、一流基地建设,瞄准国家科技重大需求,不断加强科技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
由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科学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关键的一点还是在积累中实现突破。积累不一定有突破,但是没有积累肯定没有突破。厚积薄发,科学发展,多年的积累才会产生质的飞跃。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一直把科研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切实抓紧抓好,从总量来讲,科研经费连年翻番、大幅度增长,由2001年的不足2000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2.41亿元。
2007年,纵向经费得到大幅增长,申请领域不断扩大,申请数和立项数连年攀升,突破4000万元。2001年我校的纵向科研经费仅为322万元(其中国电公司项目约占近60%),2007年实现4029万元,是2001年的12倍,比2006年度的2110万元翻了一番。
纵向科研项目是反映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自主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也是衡量一所大学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性大学必须向社会提供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学术地位,就没有一所大学的地位。纵向经费突破4000万元,是学校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需求,集中力量提高纵向科研水平和能力的辉煌成果,标志着我校的整体科研实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表明学校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根据2001-2007纵向项目申请及立项情况(见附表),细加盘点,我们会发现许多令人振奋的亮点:
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首次突破,获批经费180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重要突破,获批5项经费累计500万元;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的首次突破,获批经费129万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首次突破,获批经费102万元;教育部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的首次突破,获批经费40万元……
例如:以杨奇逊院士为项目负责人的“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第三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以刘宗德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电站设备状态监控与失效预防”团队正式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当我们在总结经验的时候,总希望从中寻找出其中规律,把握住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说,2007年科研经费的飙升是数年积累、数年拼搏的成果;是自主创新,展开多方合作的成果。那么具体来讲,我们将如何为这些成果的取得找出科学的解释呢?
一、一流学科体系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核心
搞好科技工作,学科建设是核心。进入新世纪后,学校适逢国家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工作,国家的投入,尤其是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学校适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要,构建了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体系。
电气、动力、电力技术经济与管理等支柱学科整体水平稳居国内一流,具备国际竞争实力;自动控制、环境、通讯、计算机等学科强势崛起;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等新兴学科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机械、电子、材料、信息及文理学科与能源电力等学科相结合,日益凸显其支撑作用。学校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紧紧围绕能源发展与电力工业的需求,履行大学责任,立足自主创新,以大电网安全、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研究领域为重点,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支撑电力工业发展的科研领域,在超高压大电网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关键技术、工业过程仿真与控制、电力市场与信息技术、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柔性化输配电、电站设备的运行及安全、洁净煤技术及环境污染控制、电站热力设备及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热力系统优化及节能技术、工程传热传质与多相流动等主要研究方向居国内领先,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也就是说,学校根据国家能源战略发展的需要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这一学科体系在学校的发展中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具备了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能力,在众多研究领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围绕电力工业发展的需求,解决发展中的重大科研课题,对电力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
二、一流的人才队伍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
学校制定的“人才强校”战略,积累了人才队伍,现有人才及引进的学术骨干、带头人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科研工作取得的成就,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学校人才队伍的成长。
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学校着眼于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以李成榕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防御”和刘宗德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失效预防”两个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标志着我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科引智创新基地(“111计划“)首次获得批准。2007年10月,杨奇逊院士任负责人的”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2008年度第三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该基地依托“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将在超高压及特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关键技术、基于广域信息的大电网保护与控制、多信息源条件下的大电网安全评估等多个国际前沿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该基地的立项建设标志着我校向国际化迈进了一大步,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引进、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大师、带头人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术骨干,形成优秀创新团队,全面提升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杨勇平教授受聘为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肖湘宁教授受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电力电子关键器件与重大装备研制”重点项目总体专家组专家,张建华教授受聘科技部第三届“973”能源专家咨询组专家,我校的这些教授进入国家层面的专家组,更标志着我校的科研水平、实力、教授的学术水平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
同时学校大力培养了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着眼于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已有11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我校在科研工作方面拥有了巨大潜力。
三、一流的基地建设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保障
目前,我校有“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与“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引智基地”(“111计划”)、“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防御”和“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失效预防”等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平台,为我校的科研工作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是第一个落户我校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正力争最终申报成为国家级的能源发展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将依托我校相关学科、紧密结合北京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专业和学科的综合优势,在能源发展领域进行原创性的学术研究,为北京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电力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原国电公司重点实验室。目前也都在开展着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基地建设方面,2007年也有不俗的表现。
“电力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和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电力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校首个获准建设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大学创新体系建设中首次突破第二个金字塔。其建设目标是:从火力发电、供配电直到电机系统的各个环节上,紧密围绕我国对电力节能技术的迫切需求,利用学校鲜明的电力行业背景特色,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通过研究开发及技术转化的条件建设,构筑面向电力节能的技术工程能力平台,建立完善的技术持续创新、技术转化和面向行业的技术服务体制及良好的运行机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力节能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基地。
首次进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二级管理单位。
2007年12月17日,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召开的“2007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年会”上,我校科技处被确立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首批二级管理单位之一。我校科学技术处将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规划项目的申报立项、日常管理、鉴定结项等工作实行二级管理。
四、管理体系的创新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依托
学校不断强化科研管理体系的创新,坚持“目标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措施要得力”的方针,高度重视积累、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建立了灵活高效的科技工作管理体制。
遵循构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思路,以实施“863”、“973”等科研项目为带动,通过整合科技资源,组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和科技创新平台,大大提升了承担国家、省部级及企业重大科研项目的实力和竞争优势。
在认真处理积累与突破的关系、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关系的同时,认真处理横向与纵向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项目与集群的关系、单位与单位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入口与出口的关系、科研项目本身与其他科研的关系、狭义和广义科研的关系、教师本人和团队集体的关系。
把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身上,做到人人搞科研积累,积极探索培育、实践和掌握突破点及其规律,着力构建基地金字塔、人才金字塔,大力推动了科技工作目标的实现。
五、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认知度的提升是科研工作取得突破的根基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提出并坚决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坚持“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追求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大学文化,务本求实,鼎新进取,短短几年时间,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历史巨变,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几年来,学校党委、各级领导、院系、教职员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深入人心,“科研兴校”战略成为人心所向,全校上下克服困难、努力工作、积极进取,推动了学校科技事业的大发展。学校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珍惜华电荣誉,以作为一个华电人而自豪,努力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科技工作取得突破的根基。
在新的一年,学校的科技工作,将在科研方面落实“质量优先、国字头成果、国字头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在基地建设方面落实“国字头基地与开放、优化、提升、融入大研究平台相结合”原则,在人才队伍方面落实“学科领军人物与大团队相会合”原则,在管理手段上采取“宏观思考、大管理、组织整合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争取“国字头”研究基地、争取“国字头”重大项目、争取“国字头”科技成果、争取“国字头”的团队和人才,继续推动我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