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千百年来就为北京人造福。但它也有桀骜不驯的一面, 暴涨暴落, 行踪不定, 威胁着北京地区的安全。石景山, 雄峙在古老永定河的出山口上, 承受着雷霆万钧的洪水冲击, 偶一不慎, 岸崩堤垮, 必成大灾。所以历史上对永定河的治理都从石景山段起步, 从金元到明清, 永定河上逐步形成了绵延数百里的堤防工程,而以东岸的石景山段堤防最为坚固。
一、 清代以前的石景山段堤防史
永定河东岸的石景山段堤防, 指的是永定河从石景山区北与门头沟区交界, 南到卢沟桥与丰台区交界的左岸堤坝, 肩负着保卫首都的重任, 历史上称为石卢段, 现有 11.6 公里。 清朝皇帝讲: “念石景山据河上游, 捍御宜亟。 ” 由于地理形势, 永定河石景山段虽然不长, 但在永定河的治理史上却最受重视。此段堤防的产生, 与北京建都史几乎同步。辽代在永定河石景山段的治理不可考, 自金代起记载不断。
金天德五年(1153), 北京的建都工程完成, 海陵王下诏迁都, 改南京为中都, 从此北京成为我国一代代王朝的首都。首都的防洪和漕运引水使石景山段的堤防开始起步。 大定十二年(1172), 在石景山北开金口河, 从麻峪引水通中都漕运, 金口附近开始形成石砌堤坝。金明昌三年 (1192) , 随着卢沟水神的诏封和 “广利” 桥(今卢沟桥)的修建, 因护桥需要, 其东岸也形成部分石堤。金口堵塞后, 永定河多次在卢沟桥以上决口, 石景山段的堤防工程就越来越多起来。
元代为修建和保护大都, 对永定河堤防更加重视, 长年动用军队和民工修筑。为 “漕西山木石” , 石景山东岸的杨木场(今养马场)段堤防成为屯木的场所。元代除多次利用和加固金口段堤防外, 仅延佑三年(1316)就计划 “自石径山 (今石景山) 金口, 下至武清县界旧堤, 长计三百四十八里, 中间因旧修筑者大小四十七处……计工三十八万一百, 役军夫三万五千……兴工以修其要处。 ” 自然, 石景山段属于 “要处” 的范畴, 石堤开始连绵不断。
明代的堤防工程比元代在规模上更加扩大。 据大学士杨荣在正统三年(1438)的 《固安堤记》 一文, 可知自永乐时期开始永定河就 “屡常修筑, 辄复倾圮” , 任命官员管理堤坝的修建和护理,设置了专门的守护人员。嘉靖年间对永定河的一次大修, 给我们留下了石景山段堤防的尺寸、 用料和坚固程度的记载。 《宛署杂记》的 “敕修卢沟河堤记” : “经始于嘉靖壬戌秋九月, 报成于癸亥夏四月, 凡为堤延袤一千二百丈,高一丈有奇, 广倍之。崇基密楗, 累石重 , 鳞鳞比比, 翼如屹如, 较昔所修筑坚固什百矣。 ”
正如清人在《畿辅安澜志》所说:“浑河堤岸, 历辽金元明, 历被水冲, 断续相间, 虽有修治终无数十年之久。 ” 但石景山段堤防在政府的大力投资修筑下, 质量却在逐年提高, 为清代的大规模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清代的石景山段堤防史
清代定都北京后, 始终把石景山段堤防作为永定河治理的龙头。
顺治九年(1652) “修石景山以南至卢沟桥决口堤岸。 ”
康熙年间, 石景山段堤防的修筑由工部直接负责管理, 每年派专人要员驻防, 督促监理, “石土两工, 栉比鳞次, 无少空隙。 ” 。康熙三十七年 (1698) , 皇帝亲自视察了石卢段堤防, “亲授疏导之方” , 并加固修筑卢沟桥上游左堤, 要求修筑质量 “务须坚而又坚” 。堤防以花岗岩豆渣石加工成条石砌筑, 并用腰铁相连。堤高三丈, 长十余里, 弯曲而下,以杀水势。河堤植柳, 饬令 “登堤采柳者, 割头号令” 。堤成, 改 “无定河” 为永定河。
雍正七年冬, 在石景山下修河神庙北惠济祠。雍正八年 (1730) 石景山段堤防改归永定河道管理, 接受怡亲王建议“查石景山堤工, 当永定河上游, 系京师保障, 最为重要……” 设石景山同知, 常驻卢沟桥汛署。雍正九年按千字文编排工号时, 石景山段堤防被编为天字三十九号, 并修 “水志” 一处。
乾隆二年, 修筑石景山南北堤工用银三万七千九百四十三两。十五年, 皇帝亲自视察永定河堤工。乾隆二十八年(1763), 开始分东西两岸编号, 东岸长二十三里五分, 编为二十四号。乾隆四十九年(1784), 工部为查核堤工方便, 采纳了永定河道陈琮的建议, 规定:每一百八十丈为一里 (合 576 米) , 约每一里为一工号。石景山段东岸堤防从南金沟起至北岸上头工交界 (卢沟桥附近), 长二十三里十六丈, 编为二十四号。经过逐年加固维修, “石工数倍于前, 固若坚城, 历久无患。 ” 以至于乾隆皇帝刻在北惠济祠里的诗上也说: “卢沟桥北无河患, 卢沟桥南河患频。 ”
清嘉庆六年(1801)的汛期里, 卢沟桥涵洞窒流, 左堤决口 150 余丈, 石景山左堤坍塌多处, 洪水东注, 京城危殆。皇帝立即拨银 100 多万两, 加固永定河石卢段堤坝, 并完善河汛的指挥系统,四防二守一报, 备工备料, 不厌其繁其巨。
清光绪年间, 永定河石卢段筑堤工程不断, 用银费用甚巨, 但堤坝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
大体说来, 清代的永定河石景山段堤防, 成为京城防洪的有力保障。民国和解放后近百年间, 此段的堤坝都是充分利用清代成果, 加固加高。
三、 石景山段堤防的特点
永定河在元代以前基本上是人类开发其水利价值, 元代的 “西山秃, 大都出” 后, 防洪成为北京治理永定河的首要。石卢段堤坝逐步成为 “天” 字号工程, 成为北京水利史上的 “长城” 工程,与永定河其他段的堤防比起来, 有以下特点:
1、 修建历史悠久, 相沿不断。 《畿辅通志》 卷 78 “河渠略四” 说: “永定河自金元迄明, 皆于上流设备。自石景山麓至卢沟桥南, 相继建直土石堤工, 所以虑其或侵辇跸也。 至于下游, 则向无修防, 任其散漫。 ” 从金代开始修南金沟至卢沟桥东南一线堤岸, 长 23 里 96 丈, 以后历代加固不断。金代在卢沟桥建南惠济祠, 清代在石景山下建北惠济祠,表面上是为祭祀河神, 实际上表达了历代统治者对永定河石卢段的重视程度。清代在石卢段设五品官的石景山同知一职, 也可为证。
2、 投资最巨, 兴工最多。石卢段堤坝都是国家修筑, 几乎没有民间工程。有记载的, 元代延佑三年 (1316) 就计划“自石径山(今石景山)金口, 下至武清县界旧堤……计工三十八万一百, 役军夫三万五千。 ” 明代弘治二年(1489)决杨木场堤, 命新宁伯谭佑等督官军 20000人筑之。明代嘉靖四十一年修石景山至卢沟桥左堤, “皇上拨帑银三万五千两有余” 。清乾隆二年八月竣工的石景山南北堤工用银三万七千九百四十三两。其后, 工程投资越来越大, 不惜工本。
3、 修建质量最高, 最为坚固。据清代嘉庆年间的 《永定河志》 统计, 石卢段堤坝 4093.6 营造丈, 其中有大石堤 901.5丈(合今 2884.8 米), 片石堤 457.2 丈(合今 1463 米) , 石子堤 588.5 丈 (合今 1883.2米), 护 石 土 堤 1936.5 丈(合 今 6196.8米) , 土堤 210 丈 (合今 672 米) 。可以看出, 石卢段堤坝基本上都是结构坚固、抗冲刷力强的石堤, 只有少量土堤, 也用大石包砌, 没有沙堤, 而卢沟桥以下多为沙土堤, 质量明显降低。 在结构上, 明代是 “崇基密楗, 累石重甃” , 清代是 “……下截补砌青沙大石五层, 头卧缝下生铁银锭, 底面灌浆, 上砌片石, 又加压面石一层, 背后地脚下桕木钉, 筑打灰土五步, 上砌片石。 ” 铁锭连接, 大石底层每块钉石都要有铁锭一个来连接, 顺石每牵长四尺也用铁锭一个, 增强了堤坝的整体稳定性, 笔者在朋友金宝岩家曾见到了那种铁锭。民间对永定河堤坝早有 “铜帮铁底、 石帮沙底、 沙帮沙底” 的说法, 而 “铜帮铁底” 指的正是石卢段, 特别是 “十八磴” , 表现最明显。所谓 “铁底” , 指的是河堤底部用三合土夯筑, 坚固不透水。
为什么石卢段堤坝有以上特点呢?主要是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石景山自古以来是永定河的出山口, 是北京小平原地貌形成的轴心, 而卢沟桥是保卫北京安全的重要渡口和军事要道。石卢段其上游是两山夹一河, 其下游是一马平川, 西面有山峦阻隔, 东距都城仅三四十里, 到市区的比降是千分之二。如果石卢段决口, 洪水有直冲京城的高瓯建瓴之势!所以 “浑河荡山来, 石壁如动摇” , 饶是石卢段堤坝坚固如此, 历史上还是发生过 5 次洪水袭击京城的灾害!
此外, 永定河东岸的石景山段是永定河文化最集中的地段。有史可查的:汉武帝之子刘旦埋在石卢段左岸的梁山; 三国时期北京市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戾陵堰修在这里; 金代的金沟河开在这里; 元代的郭守敬来进行过考察, 《卢沟运筏图》 诞生在这里; 明代正德和万历皇帝来游览过, 许多大臣和名人留下了诗文; 清代康熙、 乾隆、 于成龙、 王德榜都留下了足迹……这一段有古人类遗迹遗址, 有 “燕京第一仙山” 石景山和卢沟桥名胜, 古村落、 古寺庙、 优美的传说、 灿烂的民俗文化……
笔者希望: 首钢搬迁后, 以北京现有的技术和人力物力条件, 今后能够利用千百年来形成的石卢段堤坝, 从三家店到卢沟桥一段适量蓄水, 防汛和永定河文化开发并举, 在京西形成绿水蓝天、鸢飞长空、 鱼翔浅低的美丽景观, 那对改善北京的环境和推动石景山娱乐休闲区的建设, 肯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