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桐花落



四月的杭州,较其它时节来得大不相同。沿北山路缓缓而行, 但见道路两旁密植法国梧桐。 当此时节,桐花落尽,漫天都是细密如雨的梧桐花絮。这些花絮好似调皮的孩子,一会儿停在人的眼睑,一会儿停在人的耳畔,一会儿又停在人的鼻孔前面。 “阿嚏”一声响,它们又落入了人的喉咙里,让过路的行人不约而同地咳嗽起来。

早上八九点钟,正是上班的高峰时段,路上行走的有不拘小节的粗犷汉子,也有十分注重形象的端庄女子。然而再怎么注重形象, 在梧桐花絮的捣蛋之下, 最终也是丢盔弃甲, 失了“雅相” 。有许多意念坚定的人,初时尚能勉强忍耐,到后来,也就随了大流,一个接着一个,一声连着一声……如果这喷嚏也有名字,或许可以称之为“桐花嚏”吧。

在人们旧有的印象里,桐花是时令交替的象征,桐花落了,也就意味着春将去了夏将至了。宋人方回有诗云 : “等闲春过三分二,凭仗桐花报与知。 ”作为春夏递变之际的植物,桐花当真是开也烂漫,落也缤纷,它就像是大学毕业前的那场别离,让人在许多年以后仍会不自觉地想起。君问桐花何处去?桐花不语,只在夏草茵茵处。

桐花无疑是好看的,花絮却甚是烦人。它们毛绒绒的,像细雨,但似乎比雨要轻,雨伞挡不住,雨衣遮不住。桐花落时,总会惹来几多的嗔怨,人们纷纷抱怨那么好看的东西怎么会那么地惹人讨厌。然而,当梧桐花絮邂逅了诗人,则会产生许多神奇的化学反应。

唐时有两个诗人,并称“元白” ,在他们的诗作里,桐花是很有意思的意象, 两人诗歌唱酬, 互相勉励, 一个说“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 ”另一个则说“夜深作书毕,山月向西斜。月下何所有,一树紫桐花。桐花半落时, 复道正相思。殷勤书背后, 兼寄桐花诗。 ”此间的桐花落也罢,半落也罢,都是诗人友谊的见证。

到了宋代,又有一个叫周邦彦的词人,因想念东园里曾经住着的“她” , 旧地重游时, 睹物思人, 留下了“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的佳句,看那桐花落去,雨也添了愁绪,一瞬间将景致都作了情话。而在唐与宋之间、之前、之后,更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为桐花写过诗,画过画,由此足见桐花的魅力。

对于食客来说,桐花不仅可以入诗入画,还能入菜。桐花落在厨子手里,自有一番好味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桐花蒸菜。桐花蒸菜的做法并不复杂, 只需将桐花的茎摘去,用水浸泡片刻,放在淘箩里沥干后,放上盐、五香粉等调料,均匀地抹上面粉,然后便可放入蒸笼了。当桐花在蒸笼里蒸着的时候,我们也不能闲着,捣蒜成蓉,撒上些许辣椒末,将热油浇于其上,喜食醋的人可以依照个人口味适量地放一些醋上去。约摸一刻钟后,自蒸笼里端出菜来,撒上葱花,蘸着预先调好的酱料吃, 甚是美味。 而就药理来讲, 桐花味甘,性微寒,有清热、解毒、疏风、明目益肝、散湿除痹、开郁解燥等疗效,算得上一剂良药。

遗憾的是, 口水流了三千尺, 蓦然回首, 才发现桐花落尽,春已去远,于是肚子里只剩下些许怀念,期待来年。另有几个相熟的人对着漫天飞舞的梧桐花絮互相调侃 : 若是这些花絮就此在喉咙里扎下了根,若干年后,人是否也会变成一棵梧桐树?虽发疑问,但不待解答,含笑之间,众人已得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