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是揣着好奇而又怀疑的心态借来了山下英子老师写的《断舍离》——收拾杂物与人生提效究竟能有何关系呢?又在拜读过程不时地会心莞尔中接受了她的思想碰撞——久闻日本学者在整理收纳方面颇有心得,只是万万没想到,当这一生活技能上升到学术领域时,被教化的感觉竟是如此酣畅淋漓!
山下英子老师说,“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从“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和“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最终达到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自在的空间的状态。
概念很简单,但分析论证的过程却抽丝剥茧、鞭辟入里,读后不禁令人大呼过瘾,仿佛老师本人就亲临身边指导杂物管理,从重新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到告诉你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哪怕你还没有开始实践,但已经可以从心底里打消以往对于杂物整理的抵触和拖延情绪。我想,这正是“断舍离”打造愉悦人生的奥妙所在吧。
书中介绍,当你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用“只需一个动作”原则和“自立、自由、自在”法则打造物品外观形态,当这些都成为当下的你所必要的一切时,你也就不再需要收拾了,取而代之的是愉悦舒畅的好心情。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是不是?其实仔细想想倒也真是这么个理儿。试想,一个堆满物品的房间和一个物品屈指可数的房间,推门进入的一瞬间,前者的压抑感扑面而来,想收拾都无从下手;而后者则开阔至极,哪怕什么都不整理,它们也可以维持轻松自在的氛围。这就是为什么“断舍离”认为当扔掉多余的繁琐,整个人的状态都能彻底变好的原因了。
我想,所谓“大繁至简”“大道至简”大抵不外乎如此吧——剥去浮华冗杂的外衣,越是简单纯粹,才越能反映纯真本质。像儿时的语文课上,“扩句”练习总能揉进妙趣横生的修辞装饰,极尽语言文字之魅力;“缩句”练习则恰恰与之相反,刨去纷繁的字词修饰,标出“主谓宾”,语句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一目了然了。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涉猎无限的知识和能量,想必“缩句”要比“扩句”来得更加轻而易举吧。
前两年看一档网络综艺节目,里面的主持人汪涵先生在提到自己的朋友圈时说删了好多没有意义的微信好友,“这样的生活非常非常轻松,所有时间都是你的,自在得一塌糊涂,你会突然觉得整个人生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往往会沉浸在微信好友数量挺多和朋友圈丰富多彩的假象里,却忽视了清减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更多可以沉淀和提升自我的机会。盲目结交、疲于应对,甚至论年也说不上一两句话的所谓“好友”,实在是违背了“朋友”二字的初衷。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外出的时候无论长途还是短途,能轻装简行的时候绝不多带一样东西,相比于我的“饱带干粮晴带伞”,她的随性和洒脱着实令我心生羡慕:“旅行本就是为了放松的,除了必备的一些物件,其它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把精力都花在准备和照看行李上,哪还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和人情啊?这就像人生,‘生命之旅’如果裹挟了太多缠累,就会错过许多自有的美好,你说对不对?”
大简至美,像拂去尘埃的璞玉,是洗尽铅华的从容,眼目所及都是简约清新的人与物,生命的缝隙照得进阳光、吹得了和风——这样的“断舍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