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开滦人在印度系列报道之二
印度矿井见证﹃开滦效率﹄□本报记者万天宇□本报特约记者李文忠

6 月,印度进入雨季,天气依旧炎热。马晓良上井后直奔水龙头,将工作服外套脱下来,拧出了一大股汗水。

“工程师,喝冰水。”一名印度员工递过一瓶矿泉水,用汉语对马晓良说。

马晓良是荆各庄矿业公司江基拉项目部一名综采维修电工。在这座印度煤矿里,他和工友被印度员工称为“工程师”,这样的称呼表达了印度员工对开滦人的深深敬意。

这份尊重,是开滦员工在印度打拼的 3 年多时间里凭借不懈努力赢得的。3 年多来,他们在江基拉煤矿生产原煤 490 余万吨,连创印度井工煤矿高产纪录,多次受到印度煤炭部嘉奖,并被新闻媒体多次宣传报道。

奋战在异国他乡,江基拉项目部如何取得巨大成功?一切要从他们的技术实力说起。

联采变综采,万里“送经”带来技术革命

1 月 7 日,江基拉项目部日产原煤 9205 吨,再次刷新了印度井工煤矿长壁工作面日产纪录。

以前,日产原煤近万吨是江基拉煤矿员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由于工业发展水平差异,这矿之前一直采用联合采煤法生产。这是一种类似于掘进的采煤方式,不仅生产效率低,回采率也得不到保证。

与开滦矿业工程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后,江基拉煤矿迎来了现代化综采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了由联采变综采的技术革命。

然而,要完成变革并不容易。从设备组装、安装工作面到建立运输系统、完成回采,重担都压在了开滦员工肩上。

“我们要在一张‘白纸’上构建一套完整的综采系统。”江基拉项目部经理张振宇说。

那时,江基拉项目部员工开玩笑说,小说里有唐僧西天取经,而他们是到印度万里“送经”,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第一道难关就是设备运输问题。2016 年 3 月 22 日,安装队伍正式赶赴印度,负责江基拉煤矿 LWP-1 工作面安装工作。

在向井下运输设备前,江基拉项目部员工对整条井下运输路线进行了考察和测量,结果令人头疼。“受江基拉煤矿巷道规格限制,大型综采设备很难下井。”江基拉项目部安拆队队长孙立民说。

为保证设备顺利运到工作面,江基拉项目部员工在露天环境中顶着 40 多摄氏度的高温,把所有下井设备全部拆卸到最小,并将所有部件尺寸全部测量记录下来,与巷道尺寸进行对比,以便制定科学的运输方案。

设备到达工作面后,组装吊运也是一大难题。“采煤机的行走箱、截割部等都属于超大、超重且形状不规则的部件,吊运时非常考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孙立民说。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