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出门在外,遇到有人突发疾病摔倒,或者碰见突遇车祸的伤者,到底“扶不扶”“救不救”?或许有人会害怕惹祸上身, 采取观望的态度。然而,很多人却是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遇见了,就要停下来,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齐鲁医院人。
路遇车祸伤者 护士挺身相救
2017年5 月27 日上午 10 点,我院北一节育妇科病房护士赵娣下夜班回家,走至泺源大街与南门大街路口时,发现一位年轻的姑娘被公交车撞伤,职业的本能让赵娣不假思索地立即上前检查伤情,进行救治,发现伤者小腿变形,判断发生了骨折。赵娣想办法对伤者下肢进行了固定,让她上半身靠在自己怀里,一边安慰伤者一边拨打 120 急救电话。赵娣叫醒疼痛中的姑娘,告诉她,自己是齐鲁医院护士,待会将会陪她去齐鲁医院救治,让伤者别紧张,还顺手从包里拿出工作证给她看。
急救车到来后,因伤者家属无法及时赶到,赵娣又跟随急救车到我院急诊科,忙前忙后陪伴伤者做 CT等各种检查,协助医师救治,直到其家属赶到医院,赵娣才默默离开,没有留下姓名。几天后的端午节,伤者家属几经周折才打听到好心人的名字及所在科室,期间赵娣还自掏腰包买了鲜花、牛奶去急诊外科病房看望伤者。
6 月 5 日上午,伤者家属带着大红的感谢信来到病房,对赵娣的勇敢义举和积极救助表示感谢。面对伤者及其家属的千恩万谢,赵娣说: “我只是恰好遇到了。我相信,换别人也会这么做的。 ”
男子倒地昏厥 我院医生跪地救人
2016 年 12 月 27 日下午 6 点多 ,随着夜幕降临 , 济南街头的气温骤降到了零下 4 度左右。在顺河西街市法院附近 , 一名男子骑车突然连人带车摔倒在地 , 人虽然没有明显外伤 , 但当时就昏厥在地 ,没有了动静。
陌生人倒地 , 扶还是不扶 ? 一道考题摆在很多人面前。此时 , 我院神经外科年轻医生仲伟营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恰巧骑车路过 , 看到有人倒在地上 , 仲伟营很快停下车赶过来帮忙, “没时间想什么 , 也没什么害怕的 , 我是医生嘛。 ”仲伟营说 , 经过检查 , 他发现倒地男子当时已经没有了脉搏 , 瞳孔也有些放大。救人如救火 , 顾不上跟周围市民交流 , 他就跪在地上为该男子做起了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
救护车到来后 , 仲伟营便悄悄的离开了。
老人心跳骤停倒地 护士施与援手
2015年5月14日下午1点50分,在泺源大街上发生了惊险一幕。当时,我院心内科护士王彦傧正走在去医院的路上,发现有一位老大爷晕倒在路边,周围聚集了一些热心市民。王彦傧立即冲了上去, “有没有人拨打 120?” ,得知已经有市民拨打了急救电话,她疏散开人群,以便保持空气畅通,发现老人面部发黑,已经没有脉搏和呼吸。王彦傧紧急开展心肺复苏,一遍又一遍争分夺秒的心肺复苏,不断的胸外按压,5 分钟过去了,躺在地上的老人终于有了微弱的心跳,脸色也开始恢复,终于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时,跪在路边进行抢救的护士王彦傧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随后,赶到的 120 工作人员对老人进行了除颤等抢救,并运送到我院急诊科。王彦傧这才起身离开。
事后,老人的家属多方打听,找到了护士王彦傧,老人的外甥女赵女士为王彦傧送去了花篮并激动地表达着谢意,王彦傧说,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职责,只不过这回地点从病房换到了街上。
患者突发心脏病 医护人员倾力相助
2014 年 1 月份的一天上午,心电图室的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与往日一样,进修医师冯淑红正准备给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突然患者双眼上翻,呼之不应,冯淑红立即呼叫大家前来救治。
一听有紧急情况,正在动态心电图室进行阅图的杨瑞雪医师快步跑进来,立刻启动心电图室应急抢救系统,报告危机值,通知首诊医师,迅速跳上检查台,跪在患者旁,给患者进行有效胸外按压,邵静技士推来氧气瓶,给患者吸氧,张琳技士提来急救箱,建立静脉通道。
紧急赶来的首诊医师张薇教授让自己的研究生替下了满头大汗的杨瑞雪,此时,杨瑞雪才发现自己的隔离衣和裤子上已被患者的尿液浸湿。同时,正在心脏彩超室工作的季晓平教授、蒋桂花护师以及心内门诊杜金玲护师等也闻讯而来一起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中。经过紧张有序地抢救,患者恢复了自主心律,在心内住院总倪梅医师等人的护送下转入病房进行进一步救治。 后来,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未留下任何后遗症,听到这个消息,心电图室的工作人员都特别开心,能为患者的康复尽了绵薄之力,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奖赏。
公交上救人不留名 找寻8年前的“美小护”
2009 年 4 月 13 日晚,一辆 102路电车行驶到市委站附近时,车上一名女乘客突发疾病晕倒在地。见状,我院产科南三护士张青花和在场的几名有救护经验的乘客开始采取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当年曾有媒体对此事进行过报道,近日,济南一媒体发布了一条关于寻找当年温暖泉城“活雷锋”的消息后,迅速传开并引发网友强烈反响。而照片中手举吊瓶协助救人的“女雷锋”就是我院产科南三护士张青花, “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看新闻,而且当时的举动也是举手之劳。职业本能,能帮则帮,这在我和我同事身上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现在提起此事的张青花依然谦逊。
(本报记者)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