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乡村振兴的蓝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想到自己曾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六年前刚到润丰村工作时,我去一户村民家了解种植大棚的意愿,恰巧这家男主人不在,我就问女主人:“今年村里有大棚,你们愿不愿意种?”她胆怯地望着我,吞吞吐吐地说:“我们当家的不在,我做不了主。”“那你自己想不想种?种上大棚你就有钱花了,对你和你们家都是好事。”她依然胆怯地说:“我男人让我种我就种,不让我种我也不敢种。”
在走访过程中,我发现村里妇女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有一些还不识字。于是,我在村里组织举办了妇女文化班,并且邀请市妇女维权中心的老师给她们上课,讲解法律知识,提高妇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的意识。
为了提升妇女的自信,我还在村里举办了选“绣”大赛。妇女们拿着绣品来参加选“绣”,我们邀请评委打分,最终评出“最佳风采绣”“最佳巧手绣”“最佳图案绣”等奖项。通过比赛,妇女们找到了自信,村头巷尾渐渐有了她们的身影,到村委会咨询办事的也多了起来。有一个姐妹对我说:“自从你到我们村,村里妇女说话都带劲儿了,我们的腰杆子越来越直了。”
农村孩子质朴、天真,但由于教育资源有限、父母文化程度低等原因,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我将农家书屋常年开放,还举办“每月读书分享会”“读书漂流”等活动,引导他们在书中发现大千世界。
我成立了“晨曦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孩子们给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帮助瘫痪老人洗澡换衣服,在大年三十带孩子去老人家包饺子、陪老人过年,让孩子们感悟“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精神。
在润丰村,我还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主题党日等机会,积极劝导村里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并争取创业贷款。今年润丰村有34位年轻人回村种植大棚吊瓜。村民马存原来在外务工,后来听说村里发展前景不错,返乡带头种植小吊瓜,今年一茬就挣了3万多块。随着年轻人返乡归来,我们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乡愁也渐渐变得清晰可见。
当我再一次翻阅工作日志扉页“农村是片广阔天地,这里可以大有作为”时,依然有第一天到村里上班时的欣喜,我想大有作为大概就是初心不改,使命不忘,守望好农村的那片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