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有一档比较火的纪录片—— —《 舌尖上的中国 》 ,它是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也能使我们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纵观各类媒体,各种美食栏目越来越多,明星做主厨、明星的冰箱,并由最初的单纯介绍怎么吃,转变为现在的如何健康的去吃。吃的文化越来越浓郁,如何吃的健康、吃什么能健康也更为人们所关注。
吃过晚饭,悠闲自在,看着桌上摆的各色水果和零食,和妈妈感叹现在生活的美好。回忆起小时候,小学班主任曲老师用朴实的语言给我们描述未来社会的模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物品供不应求,想吃什么都有。年幼的我对这句话记得比任何知识点都深—— —想吃什么都有!在那个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食物品种甚是匮乏,吃过的水果、零食更是屈指可数。苹果主要是国光和黄元帅这两个品种,国光好像是用纸箱装着,黄元帅是用筐装着,爸妈单位的福利,满足了我和妹妹的口腹之欲。鸭梨、黑色冻梨、冻柿子、橘子、瓜子,冬日的晚上,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电视,吃吃东西,满满的幸福味道。其他水果必须到应季,偶尔吃到冬天的西瓜,真是稀罕的不得了。零食方面我还记得员毛钱员袋的无花果丝,水蜜桃味汽水儿,夏天放在冷水中冰镇后喝得畅快,让人快乐得冒泡泡。食得乐饼干、鸳鸯夹心饼干、拇指饼干,现在还有卖,味道依旧,可惜我的女儿却不喜欢吃。健力宝的易拉罐,有现在橘子味芬达的感觉。铁盒子里的夹心饼干,开心的吃过后,会把盒子珍存下来,装着各种明星贴纸。爸妈出差在火车上买的小袋子的葡萄干,带着很多小梗,没有剔除干净,味道浓浓的、甜甜的,特别喜欢。在大城市的亲戚邮寄过来的双汇牌的香肠,我吃得小心翼翼,计划着去吃。
时光跳跃到2019年,在这个想吃什么都有的时代,我依旧吃的小心翼翼,生怕吃得太多,血脂高、血压升、体重高。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改善,也让我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了健康中国的理念,把人民的健康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从食品健康到医药保障,到医疗改革,到发展健康产业,让我们感受到党和国家无处不在的温暖。由中央到地方、到学校,这种感受更加的深刻。食堂的菜系更加全面化、荤素搭配、粗细搭配、水果丰富,让我们吃的健康。工会的每天运动一小时,排球比赛、篮球比赛……让我们身体健康,释放压力,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健康学会的成立,通过老师同学们饮食健康知识的宣传,更好的贯彻了“医路同行、健康有我”的医专党建品牌,充分地发挥了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在这和平的中国,在这安乐的中国,在这发展的中国,在这盛世的中国,我们享受着生活的安宁,食物的美好,注重着身心的健康。然而这样的生活品质,却不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可以享有。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替我们负重前行的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还有我们各个行业工作人员的坚守。作为教师,我们能够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就是要立足本职,认真授课、服务学生,为学校的升本工作顺利验收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值此建国苑园周年之际,也真诚的祝愿我们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