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湾未名而有名的湖/一湾幽雅而美丽的湖/是谁家纯洁的少女/莫非她也是北大的一名学子/身穿一件绿色碎花长裙/风儿不经意间/把裙角掀得/东飘一下/西摆一下……”
这首写北大未名湖的诗,是她喜欢的,读诗时,她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湖畔吹风的少女。
她是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媒体157班朱海燕,今年她以英语70分,政治71分,专业一119分,专业二131分,总分391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录取,成为了一名“北大人”,未名湖畔吹风的梦想成真了。
考北大的底气2017年5月,朱海燕在大二快结束时,确定了考北大的目标。
此时的朱海燕在两年的学习中,逐渐加深了对本专业——数字媒体技术的兴趣,渴望在数字媒体技术上进一步提升自己。于是,朱海燕在网上查找资料,仔细对比专业课考试内容,发现北京大学的交互媒体专业和数字媒体技术相关度极高。
那时,为她们班讲授数字艺术课的贾娜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那一年,13级周绍阳成为信息工程学院院史上第一个考取北大研究生的人。“学长可以考取,我也能行。”朱海燕暗下决心。
“对我考研,身边的人都是支持的,但对我考北大,还是有反对声音的。”朱海燕说,“爸爸觉得考北大有点遥远,希望我能够脚踏实地,瞄准省内高校,认为南大是很好的选择。”
朱海燕说:“我想利用考研,为自己再拼一把,权衡再三最终确定了考北京大学。”
藏起自己的小爱好朱海燕是一个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的女孩,喜欢刻橡皮章、做手账,而且做得很不错;参加运动会、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一样也不落下。
朱海燕是一个努力上进、积极奋斗的学生,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部……厚厚的一沓奖状见证了她的努力;班级副团支书、学生会副主
席、校级组织思源驿站美工部部长……身兼数职诠释了她的能干;第三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江苏省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素描设计大赛三等奖……荣誉说明了她的上进。
朱海燕是一个心中有爱、关爱他人的人。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关爱孤儿和留守老人,帮助社区和福利院打扫卫生,她愿意把爱传递开去。
朱海燕的大学生活以确定考北大为界,从丰富到相对单调。“像刻橡皮章、做手账,慢慢没有时间去做了,于是她便不再去做,有舍才有得;而像志愿服务,还会尽力去做。”
办法总比困难多刚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朱海燕的情绪是比较低落的,因为她的政治比较薄弱,有时候会比其他同学落后十几分。在一遍又一遍的刷题后,她慢慢地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分数。
然而,在她备考一段时间后,专业课变动了参考书目;接着,又是专业缩招,从一开始的二十几人变为只招八个人……接二连三出现的状况并没有让朱海燕放弃,她很快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让自己保持紧张又有条理的复习状态。
“我发现有很多人都起得很早,甚至天没亮就开始复习,然后又学到很晚。我也尝试过这种方法,但我通常会很累,学习效率也很低下,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就开始改变方法。首先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以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始一天的复习。其次我喜欢用一些科技型的东西辅助学习,比如思维导图,比如用电子笔记本记笔记。让自己不会太累,反而能达到一种很好的效果。”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学校举办的青春故事会上,朱海燕动情地说:“永远忘不了 ‘盐师情’,忘不了信息工程学院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忘不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们的悉心呵护!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我爱你们,我爱盐师!’”
说起考上北大的助力,朱海燕如数家珍:学院给考研学生提供的考研教室,是一流的学习环境;班主任卞雅妮老师会为她解决生活中的烦人琐事;任课老师们会为她答疑解惑;在考研迷茫期,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赵任凭找她谈心,向她传授了不少解压方法,并鼓励她努力圆梦……她说:“其实,回想起来,在每个忘不了的时刻里,他们都在那里,一遍遍温柔而坚定地对她说:‘朱海燕,你能行!’”
这些呵护与期望是她的力量之源。她也做到了不辜负自己,不辜负这些呵护与期望。
朱海燕微笑着走在一鉴湖边,漂亮的头发披在肩上,彩色的发夹在阳光下闪耀着,与人招呼时,嘴巴和眼睛都弯成好看的弧度,看起来活泼又可爱。
不久,这个女孩就会成为未名湖畔的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