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千锤百炼只为给患儿“针”爱!

编者按: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输液室,护士们每天和孩子“打交道”,哭闹声是这里的“主旋律”。面对这一群可怜又可爱的小天使,护士们需要有耐心,爱心,更需要具备过硬的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提高穿刺的命中率,护士们长期勤学苦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滨医附院儿科输液室,感受护士们的酸甜苦辣与“针”爱。

进入1月份以来,随着流感来袭,各大医院的儿童患者都呈现出井喷式状态,最近几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接诊量都在500人次左右,在儿科输液室的穿刺处,孩子的哭闹声、家属的安抚声、显示器的呼叫声……可谓是声声入耳,然而在这些繁杂之中,最镇定和有条不紊的就是穿刺间里进行穿刺的护士们,每到秋冬儿童流行病高发季,一刻不停地配药、穿刺、换瓶和拔针就成了她们的工作常态。

流感来袭一人一天穿刺100多个患儿

从进入滨医附院儿童医院门诊楼一楼开始,儿科门诊就诊病人的高流量就展现出来,在门诊楼一楼的药房处,等待取药的家长排成一列长队,一直排到了门诊楼的门口,二楼输液处,三个输液间内已全被占满,还有不少家长抱着孩子在走廊里输液。

“平时,我们科室的穿刺量在二百人次左右,最近这一周的时间,输液量明显增加,1月10日输液量就达到了400多人次,这几日都在400人次以上。”滨医附院儿科输液室的护士长于振燕介绍说,白天负责穿刺的护士是3人一组,也就是说她们每个人一天要都要做100多个患儿的穿刺。

“平均六七分钟就能够完成一个穿刺,这几天来打点滴的孩子多,人员有限,只能延长大家的上班时间,把本应下班的姐妹们留下来,直到把所有工作完成才让她们下班。”于振燕说,由于患儿太多,护士们现在每天都无法按时下班,“中午饭无法按时吃,有时候负责穿刺的护士一坐就是一上午,连口水都不敢喝。”

输液室里,几名护士正在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在外人看来,她们配药的高效率和穿刺的成功率让人赞叹,然而在她们看来,这却是最平常不过的工作。

十年磨一针 胆大心更细

在滨医附院儿科输液室的穿刺间,穿刺护士给患儿消毒、穿刺、固定,一套程序一气呵成,既快又准。众所周知,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血管更细,而且深浅不一,再加上孩子易哭闹,不配合,所以穿刺难度更大,然而一针成功是家属的期盼,也是穿刺者的目标。

滨医附院儿科输液室共有28名护士,平均年龄在35左右,静脉穿刺个个都是一把好手,据护士长于振燕介绍,科里有好几名护士的穿刺成功率在95%以上。

单金霞从23岁那年来到滨医附院的儿科输液室,一待就是14年,是科里公认的静脉穿刺“高手”,虽然不敢说成功率是百分之百,但十几年的儿童静脉穿刺经验已经让她百炼成钢,每当遇到特别难打的孩子,别人打不上都要找单金霞帮忙。

“除了下针的角度和手感,经验是最重要的。”单金霞说,高成功率是这么多年一针一针练出来的,“看到一个孩子就要先去看看人家的血管,自家的孩子也是这样,已经成了一种职业习惯。”

于振燕说,为了提高科里护士的穿刺成功率,科里每年都会组织留置针穿刺比赛,而且每个班次都会统计护士们打了多少针,浪费了多少针,然后在科里面进行公示,以此进行鞭策她们进步。

患儿家长的理解是前进的动力

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孩子一生病,全家人跟着着急,孩子打针时,家长对穿刺成功期待比较高,有时候一针下去不成功,孩子哭得厉害了,家长着急了,对护士们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心理考验。

“我们也是做父母的,特别能够理解家长的心情。”于振燕说,有时候穿刺不成功,家长虽然口头上不说什么,但内心肯定也是不愿意的,“一次打不上我们也很着急,真的就是一针下去没见回血,汗一下子就出来了。”

“但有的孩子就特别难打,比如前两天来了个孩子5岁体重就有80斤,血管看也看不到,摸也摸不着,一次性成功的几率就不大。”于振燕说,而且护士们也都要经历一个从生手到熟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多次遇到穿刺不成功的情况。

而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们的理解就成了她们前进的动力。

“我记得刚来儿科门诊的时候还很年轻,也没有什么经验,很害怕打不上,但是又很盼望提高自己的穿刺水平。”单金霞说,在儿科输液室进行静脉穿刺的第一个孩子,到现在她还能清楚地记得,“孩子名字叫李睿一,那时候他是8个月大,现在应该快上高中了,之前我从来没有打过小孩头皮针,所以穿刺的时候特别紧张,孩子父母也看出来了,但是孩子妈妈特别善解人意,安慰我说孩子很乖,一次打不上就再来一次。”

那是单金霞是第一次打头皮针,而且第一次就成功了,“当时孩子的妈妈就对我说‘你看你不紧张,不就一下子就成功了’,让我感觉受到了特别大的鼓舞。”单金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