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拼搏与信仰同行——记2018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刘启予




  刘启予,女,汉族,1997年 3月出生,山东济南人,共青团员,中医学院2014级中医五年制专业学生。获得“优秀学生”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学生荣誉称号。2017年获校级科研创新三等奖学金,2018年获校级“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三等奖,2018年获校级“第一届中医药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多次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2018年获国家奖学金。现已取得推荐免试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格。
  从高中时对中医的懵懂向往,到如今实实在在的优秀中医学子,刘启予用四年的时光开辟了一条勤奋刻苦的中医之路。学业上,她勤勤恳恳毫不松懈;实践时,她积极进取善于总结;见习中,她认真观察细心体会。功夫不负有心人,脚踏实地的刘启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收获了累累硕果。
以匠心精神严格要求自己
刚进入大学,刘启予看到了两极分化的大学生活。有人选择在安逸的宿舍里放纵自我,沉沦游戏;也有人选择在教室里勤勤勉勉,即使无人督促也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心中一遍遍地问自己该以何种方式度过大学时光,收获什么?后来,当她拿起书本沉入学习中时,才慢慢领悟到她想收获的只是更好的自己,而能够让她无限接近“更好”的最佳方法便是学习。大一上学期专业第五的成绩像是一针镇定剂,让刘启予更加坚定了认真学习的想法。
  刘启予高中时期得了反流性胃炎,家人带她去一位名老中医那里治疗,只用了两个疗程就治愈了,这让她感觉到很神奇,也从此种下了学习中医的种子。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中医知识,她选择了从中药学转入中医学专业,开始了在中医学领域的艰苦探索。最初由于缺少对中医专业知识的学习,刘启予的中医基础相对较差,学起来非常吃力。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刘启予每天早晨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室背书,预习课程,晚上又会坚持上晚自习,将一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规划,及时复习。基础不好没关系,她一点点地补,一点点地学。经典不熟没关系,她一句句地背,一本本地读。《内经》是一门需要理解记忆的学科,刘启予上课时感觉听懂了,下课也认真复习了,但总是不得其义,于是她虚心向老师请教,经常与老师交流,不放过一点缺漏。宿舍良好的氛围也促使刘启予不断进步,宿舍灯在十点之前是不会亮的,因为大家都在教室上自习,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整个宿舍成员的成绩都位于班级前十。“我喜欢吃完晚饭,迎着晚霞回教室的踏实感;也喜欢在教室里解决问题,完成计划的喜悦感;更喜欢10点结束自习,披星戴月回宿舍的满足感。”刘启予这样说。
  到了大四,刘启予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坚持学习,刘启予提醒自己不要松懈。但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也会带来疲惫,在母亲的鼓励与开导下,刘启予试着进行自我调整,找到自己的定位,把每一天的小目标定得相对简单一些。得以在学业上稳定前行。令人高兴的是,长期的坚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刘启予获得了推荐免试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资格。五年的认真学习让她懂得了所有糊弄的、不重视的、负能量的,不论多小都将作用于自己的未来,而唯有认真负责的匠心精神才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力学笃行,孜孜不倦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活动开展的地点在刘启予的家乡,她积极承担起了整个团队的交接工作。刘启予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希望借此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团队到达后,刘启予及时与当地领导沟通,解决了队员的食宿问题并将活动流程一一落实。在刘启予的全力协助下,义诊、看望敬老院老人、参观当地中医院每一项活动都顺利开展。为了团队的活动顺利开展,刘启予还特意向随团的学生会主席学习与人说话沟通的技巧,从与老师说明活动流程到组织语言向队员讲解参观内容,刘启予孜孜以求,不断学习,作为团队和当地之间过渡的桥梁和纽带,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固然要仰望星空,因为这样才能明确前行的方向,但更需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靠近前行的方向。”这句话刘启予一直铭记,更以实际行动去践行。从阅读科研论文开始,她积极尝试向科研领域探索。不仅带领团队做SRT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还积极寻找创新点进行发明创造申请国家专利。在制作中药焙干装置时,由于不同药材在耐热性、状态甚至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让装置更加完善,更好地适用于所有药材,刘启予与她的团队进行了无数次实验,一边发现问题,一边改进设备,如用筛网焙干沙状药材,用类似于烤箱的旋转式装置焙干块状药材,她们最终成功地制造出中药焙干装置并申请了专利,也在“第一届中医药创新与设计大赛”上获得了校级一等奖。
  没有任何一项成就的获得是简单的,在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的过程中,无数次的实验和练习扩充了刘启予的知识,增长了她的见识。哪怕只是PPT的制作、答辩的表达、专利的申请方式都会影响最终的成果,这考验的不只是她的专业素养能力,更是对她综合能力的考察。
学以致用,方为根本
入学五年来,刘启予在兼顾学习和科研的同时,始终不忘提升自己的中医素养。每逢假期刘启予都会坚持去家乡名老中医黄院长那里跟诊。黄院长重视脾胃和调畅气机,灵活运用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她的六君子学术思想深深影响了刘启予。有一次,刘启予在见习时遇到了一位患者:五指的指甲凹凸不平,没有光泽。黄院长给出的初步诊断是肝有问题。刘启予疑惑不解,便向老师请教,经过老师的指点,这才联想到中医的肝其华在爪的知识。除此之外,诸如弦脉,白舌,水牛舌这些典型的中医知识,刘启予在见习过程中都曾遇到过并且通过实践加深了印象。
  在实习过程中,让刘启予印象深刻的还有刘冬梅老师,老师查房时喜欢提问,通过提问亲自教学生们一些东西,比如温习左金丸的配伍比例和一些治疗胃溃疡等疾病的心得等等。第一次跟在老师后面开方,老师让开半夏泻心汤,刘启予虽然会背组成但由于缺乏临床经验方子里开上了生姜大枣,老师立马指出包括饴糖在内的这些组成虽然方子里有,但医院里没有,遇到这种情况都要舍掉。有一次跟门诊时,刘启予在病历上将一个泛吐清涎的人辨成了呕吐,老师立即给指正并帮助她区分泛吐清涎与呕吐的不同。在她看来,虽然有些基础知识只是一个很小的点,但是如果没有在临床上实践的话就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刘启予说:“对中医越亲近,越学习,就会觉得越敬畏,现在我只是接触了中医的皮毛而已,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究。从专家义诊服务到宣传中医养生健康常识,让我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拜访中医名家让我深刻体会到优秀的品质想要继承发扬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刘启予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不单单源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得益于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
  回首五年的征程,刘启予更加明确了“更好”对于她的含义是做一名优秀的中医传承人,永恒追求精深的中医学。也正是这个信念,令她在中医之路上无所畏惧,不断激发她砥砺奋进、坚持不懈。信念为她引航,拼搏为她扬帆,她的初心会伴随她在中医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