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清代京西最大的骆驼店之一
北辛安镇悦来店




骆驼是老北京的主要运输工具, 骆驼店是它们的栖身之处。清代最大的骆驼店之一的悦来店, 就在今石景山下的北辛安镇上。

从首钢小东门往北行不远, 有一条路往东拐进北辛安铁壁街。街西路南有一座挺显眼的二进四合院, 就是悦来店的内宅旧址。北开的院门前有驳岸台儿、 大门墩、 砖雕, 大门道宽敞豁亮,迎面是巨大的素面独立影壁, 影壁心砖雕 “鸿禧” 二字。左拐即是二进院门,125 年以上历史的老院正房犹存, 木构架五檩, 榆木柁, 沙木椽子, 三级台阶,颇有气势。

据街上 72 岁的老人李清讲: 悦来店原来的房子比现存大得多, 内宅面积一顷地, 正面延伸八九十米, 组成了五六个二进院的院落群, 还有临街两排房。南到小东门一线, 北为正房, 东南是骆驼店, 里面有场院和水井。院中水井还压在一处房下, 是单眼辘轳井, 深二三丈, 用条石砌成。井台高出地面一米,南面有石刻, 写明是大清同治年间。由于悦来店场院大, 解放后镇压反革命薛五薛大可时开公审大会, 用的就是那座院子。

该店以养骆驼搞运输为主业, 也接待小骆驼队住店。第七代李彬已 92 岁,现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他近日来信说: 悦来店的第一代主人是李忠、 李孝兄弟, 祖籍山西。他们的先祖在明代永乐年间, 移民到河北省枣强县李家庄。李自成进北京时来到北辛安, 给义军的南营马队铡草。义军退走后落户该镇,给清代的北京城拉骆驼送煤。李忠兄弟生有五子, 名天福、 天禄、 天祯、 天祥、天成。五子成人后, 靠拉骆驼闯江湖积攒下一笔钱财, 开起了悦来店。因不怕吃苦, 又善于经营, 生意兴旺, 辈辈相传, 成了清代最大的骆驼店之一。他们的骆驼队分为驮和卖两班儿, 驮班儿专门到房山坨里和门头沟驮来煤, 歇一天再去驮; 卖班儿负责把驮来的煤从彰义门运进城, 卖给煤栈、 大宅门或煤丘子(中介商)。不但在北京拉脚, 而且 “在蒙古库仑 (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蒙古语称城圈为 “库仑” , 清代在库仑设办事大臣, 管理对俄罗斯通商事务。1924 年蒙古独立后改今名。 )都有大生意。最多时养有五百只骆驼 (李彩说是 72 把,也有 36 把的说法。 ) , 每天净赚五十三两银的大元宝一个! ”

李彬回忆: 悦来店他这一支以李忠为祖, 第二代李天祯, 第三代李馥, 第四代李洪山, 第五代李歧, 第六代李凤山,第七代就是他了。一代两个字, 下代就是三个字。隔代名字有重的, 可以重爷不可重父。名字上可以看出辈分, 如第五代是 “山” 字辈, 有李嵩、 李岳、 李昆、李仑等, 名字都带 “山” ; 他这一辈的兄弟带三撇, 有李彩、 李彭、 李或等。

李清老人听悦来店的第五代李凤鸣(即李歧, 字凤鸣) 讲: 该店最兴盛时, 发生了一件轰动北京城的大事。

一天, 店主带拉煤的骆驼队进北京城, 临行前有人托他给买二尺红绸布辟邪用。进城后, 他拐进名满京城的瑞蚨祥, 问店伙计可有红绸布。伙计看他一脸的煤灰, 一身的煤沫子, 爱搭不理地说: “有, 有, 有, 要多少, 有多少! ” 悦来店主见伙计看人下菜碟儿, 二话没说,扭头出了店门。卸完煤, 他把骆驼队可就赶到了瑞蚨祥, 那骆驼就塞满了一胡同子。他迈步进店, 叫过那伙计说: “劳驾您那! 把红绸布给我装骆驼上得了。 ” 伙计还以为来了大买卖, 立马派人装运。哪知, 装完一匹又来一匹, 刚装了七八把骆驼(骆驼七只为一把, 六只是一小把, 八只为一大把) , 瑞蚨祥的红绸布已经无货, 可悦来店的骆驼队还望不到尾呢!那伙计知道碰上了硬茬子,赶忙告之掌柜。掌柜的也是货到眼前空, 知道栽了大面儿, 一气之下当着悦来店主大骂伙计有眼无珠, 赔礼不迭。悦来店主见好就收, 扬眉吐气地拉着骆驼队出了城。但悦来店要空瑞蚨祥的趣事, 可就立马传遍了北京城, 京西老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呢。

悦来店兴盛了二三百年, 富甲京西。不但对京城的运煤出过大力, 还曾多次出钱助朝廷修永定河和修建寺庙。如天台山慈善寺有一老会碑, 碑阴记载捐款修庙的施主中, 北辛安有 12 家店铺列名其中, 悦来店名列第一。据专家推测那碑立于乾隆年间, “老会” 的会员都是当时有百年左右历史的老店, 可以证明悦来店起家于清代。 李彬讲:“幼儿时南庙(旧址在原药材批发部院内)内观音像前的木头牌位上, 有李天祯字样。 ” 李清老人小时候在南庙上学时, 也看到过有通碑的碑阴写李天福、李天禄等捐银子多少多少两……那里成为悦来店主的家庙。

第八代李耀明、 李耀辉讲: 爷爷李歧山生于光绪二年(1876), 死于 1956 年。他出生时, 有人送过 “五世同居” 匾。出生后过百日, 家里杀了 32 头猪摆席, 排场名动京西。他长大后, 文化高, 写一笔好字, 年节不但给自家写春联, 还常为别人写。他打得一手好算盘, 双手同时打两把, 一把算盘横着, 一把立着, 速度极快, 准确率也高。传说他给李连英当过管帐, 李还送过他一副带桌子的高级麻将牌。有一次, 他上苏州街, 因不懂商行规矩, 打开了一街的粮食种子口袋, 结果都得买走。他一咬牙, 拉, 粮商就成车的把种子往李连英宅里送, 拉了一宿才完。李连英回来后, 他见机行事地说, 是为了给公公争脸面, 可能是正赶上李连英高兴, 还真就让李连英出了银子买下了。慈禧重修颐和园时, 他被推荐去管过帐。民国时, 他与吴佩孚有过交往, 给县官当过师爷。他不会做生意, 只能当个教书先生, 因此家业不但没有兴盛, 反倒由盛转衰。他也迷信,年节前后总骑头毛驴, 从彰义门进城,驴上驮两口袋铜钱, 骑到哪洒到哪, 说是破财免灾……

过去, 有个小痞子跟人打赌, 堵着李家大门骂大街比胆子, 李家不但不轰,还给他上点心, 那痞子被感动, 从此常为悦来店打抱不平。

旧时, 京城的戏报子三天两头到悦来店报戏, 有吃有喝还得赏钱。许多的小骆驼队, 遇上风雨都到悦来店投靠。镇里的大事小情, 也离不开悦来店的面子。就说北辛安的铁壁街吧, 正名应叫铁篦街。那是因悦来店主为防盗, 在街两头曾安上了高大坚实的铁篦子而得名。

据说, 悦来店的倒运是出在修永定河上。因官场上没打点好, 遭人暗算,赔光了家底。也有人说, 他家的房子按阴八卦布局, 风水不够好, 是前吉后凶所致。还有的说, 是店主后代繁盛, 多次分家后资金分散, 掏尽了内囊。其实究其主因, 是有了铁路、 汽车, 骆驼队才作用大减。悦来店的后代主人, 又没有及时掉头所致。可虽说倒了运, 骆驼队的规模一年不如一年, 直到民国初期该店规模依然很大。以至出现过这样的笑话: 两个拉骆驼的伙计, 在三家店为争生意, 打得头破血流, 可晚上都进了悦来店的大门。原来彼此抢生意, 为的都是同一个东家。

悦来店称草料的大抬秤, 解放前还在, 石头的秤砣上也刻着 “悦来店” 字样。店里使用的碾子、 磨和给骆驼饮水的大石槽至今还有。

骆驼的运输费用比较高, 一般的山货进城多靠 “山背子” 。悦来店实际上是清代京西最大的运输公司。

“西来岫色晴云好, 南去浑河浊浪多……

阑珊归思斜阳里, 一路秋风杂马驼。 ”

这是清代诗人桂本 咸 《登石景山》诗中, 描写的骆驼队在秋天里经过石景山脚下的生动情景。那夕阳下的骆驼队在山下迤俪而行, 飒飒秋风中驼铃声声传到了山上, 让人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桂本 咸听到的驼铃声, 很可能就来自北辛安镇悦来店的骆驼队呢!

注: 驼铃──悦来店后人讲: 不是每头骆驼都挂铃铛, 而是一把儿内的第一和最后一头才挂。第一头脖子下是一尺来高的铁铃铛, 扁的, 铃声浑厚; 最后一头挂铜铃铛, 小而圆, 声音清脆悦耳。挂铃铛的目的不是为了好听, 而是为了防止骆驼丢失。因为骆驼虽然每把儿用绳子串起, 但单个骆驼之间打的是活扣儿, 中途很容易被人解走。拉骆驼的一般不在地上走, 而是骑在第一头骆驼上。他听着铃声打瞌睡, 就能判断骆驼丢没丢, 便于及早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