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 敏 郭子晗)夕阳余晖下,堆满瓦楞纸的三轮车停在马路上,旁边微微佝偻的老人吃力地拉紧绳子捆绑着废品。衣衫褴褛、满面皱纹的他,与身后的摩天大楼格格不人。这是赵振涛“扫街”拍到的照片,也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赵振涛对着无数的摄影作品,兴奋地说道。
赵振涛,艺术学院艺术传媒151 班的学生,踏入“摄影圈”不到两年,但他的实力却不容小觑。2018年全国数字高校艺术媒体大赛三等奖,第九届国际大学生时尚艺术大赛优秀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节学院奖2016年春季赛优秀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节学院奖2016年春季赛佳作奖……一个个奖项的背后,是他不忘初心追求美,付出努力追求的结果。
源,初心
赵振涛打小骨子里就热爱艺术,却不善言辞。“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十五世纪的艺术家都是这样表达自我的。"赵振涛似乎找到了跟外界对话的方式。
进人大学后,赵振涛一直坚持学习绘画,充足的课余时间让赵振涛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一切与绘画有关的事。大一那年,赵振涛买了人生 中的第一部相机-一佳能 SX60,他开始四处在校园取景拍照。渐渐地,他惊喜地发现摄影与绘画在对于美上有诸多相通之处,有一定绘画功底的赵振涛对于色彩、图像,光线的运用特别敏感,拍出的照片往往特别有韵味。
大二那年面临选专业,赵振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艺术传媒。他说,“好多老师夸我有摄影的天赋,让我继续努力往这方面发展。”如今回忆起来,赵振涛说老师们的鼓励让他信心倍增。
“通过镜头记录生活的美。真正有灵魂的照片是可以打动人的。"赋予每一张照片自己的灵魂,做真正有意义的摄影成为了他一直不忘的初心,这份初心也一直伴随着他和他的摄影作品走到了现在。
逐,热爱
为了拍出更多满意的作品,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摄影知识。起初,赵振涛翻遍了图书馆里各种有关摄影的书籍,关注了各种摄影公众号,他从模仿开始学习别人的拍摄技巧,通过同一个场景,用不同的角度反复拍摄练习。
淮海园里的每条路赵振涛几乎都拍过。后来,赵振涛干脆背上相机去“扫街”,“他经常早上出门,到了晚上宿舍门要关了才回来。“赵振涛身边的朋友都说他太拼,但是只要看到成片后,赵振涛的疲倦感便瞬间消失。
赵振涛喜欢将拍摄的照片分享在微信朋友圈里,通常一发出去,就是好评点赞源源不断。渐渐地,有同学通过微信、QQ与他约拍,这让他又惊又喜。“订单”的出现让赵振涛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有时候还常常到国外网站上学习拍摄技巧。
在淮海园小有名气后,赵振涛接到的真正意义上订单——为一对新人跟拍婚礼。为了拍出满意的照片,他提前好几天跟新娘新郎交流,了解他们的故事,为他们拍摄专属的甜蜜回忆,他说,“于我而言,这不仅仅是订单,更是生活和情感,在拍摄的时候,我会揣摩他们每个人的特征,带着明确的定位去拍摄属于每个对象的独特照片。”
蓄,收获
摄影技术的提高使赵振涛越来越被同学们所熟知。手语社、话剧社等许多淮海园里的社团开始邀请他参加一些活动的拍摄,这也给了赵振涛一些进发灵感的机会。他人生中第一个国家级奖项的灵感就是在手语社产生的。
“当时和女朋友冷战期.但是工作还得做。"背上相机,塞上耳机,赵振涛顶着内心的挣扎去了手语社。看着手语社成员们卖力的用口语表达着情绪和思想,但不懂手语的赵振涛却不能完全理解,有那么一瞬间,他突然觉得那些社员们像极了自己。而耳机里传来的音乐《默》.似乎说的就是他。
于是赵振涛与手语社沟通后,邀请了一男一女作为出演嘉宾,用手语展现了《默》整首歌曲。“真情远比演技更能打动人,我也一直希望我能拍出饱含真情的作品。"整个拍摄过程赵振涛都在注重情感的拍摄展现。
整个短片都是黑白色调,滴落的水滴在短片首尾呼应。女生一直在用手语表达着自己所想,用手指的动作表达着逆流而上的鱼儿、挣不脱的束缚、命中解不开的结……但是男生却只出现了“失去你”一个伸手触碰的画面。
两个小时的拍摄一气呵成,赵振涛花了一周的时间反复剪辑,最终,短片《默》以独特的画面风格和所流露出的情感打动了第九届大学生时尚艺术大赛的评委,从1654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第九届国际大学生时尚艺术大赛优秀奖和2018年全国数字高校艺术媒体大赛三等奖两项国家级奖项。
如今,赵振涛活跃在校园的许多大大小小的活动中,他与别人聊天也能迅速融入话题。他说这得感谢摄影带给他的转变。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都值得用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