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怕别人说你自私
小区楼下的草坪上,常常有很多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在上面玩耍。他们总是带着玩具和零食,也总是互相分享。
这天一如往常,我路过时,看了正在玩耍的孩子们一眼。
一个小男孩不情愿地把自己的零食分给他身旁另一个眼巴巴的孩子,孩子的母亲就坐在他身后的矮凳上,正向另一位孩子母亲歉意地笑道:“不好意思,这孩子刚搬来这里,和大家不熟。”
那母亲也笑道,“没事,小孩子就这样,慢慢教嘛,总会学会互相分享的。”
我心中突然一动,想起了小时候母亲似乎也是这样教我的。但此刻,我突然同情起那个被迫向陌生人分享东西的小男孩及当初的自己。
似乎小孩子间必须互相进行分享已经成为家长间的默契,却从来没有一个家长问问自己的孩子,愿不愿意和别人、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所有物。我相信在成年人的交往中没有一个人会贸然要求别人向他分享自己的私有物,因为这被认为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为何同样的事,到了孩童身上,却完全相反了?为何孩童的不分享成了不礼貌?
一部分成年人从未将孩童放置与自己同等的地位。孩童在他们眼中,更多的是作为附属品或者自我个体的复制。人们常常倡导人人平等,可平等的范围并不包括孩童与成年人地位的平等。
这与两千多年父权社会的遗留产物有极大关系。在主流传统文化当中,尊重长辈、孝敬长辈一直被视为美德,并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观进行传颂。但传统美德许多时候却演变为不能违抗长辈的任何言论、想法、甚至是指令,即使它是错误的。
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父母极其爱自己的孩子,他们要求孩子与其他人分享,只是为了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与成年人的交往不同,零食和玩具是帮助孩子快速建立社交关系的最好的工具。没有一个孩子能够拒绝它们,这是孩童的天性。
但父母们往往忘记了,零食和玩具对自己的孩子同样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强制性要求孩子进行分享不仅不一定能建立社交关系,孩子心中更是可能对将要分享的同伴产生反感情绪,这往往与父母们的初衷相反。并且零食和玩具固然能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一段真正健康的人际关系,往往与孩子的优秀品质相关。
我们所有人从小都被要求“分享”,无条件的,向熟人、陌生人、甚至是讨厌的人。这样造成的结果是,长大以后,你习惯性将自己的所有物进行分享,无论它的价值有多高。
当你辛辛苦苦兼职挣到一点点零花钱时,你条件反射的要请朝夕相处的人吃一顿饭或是喝一杯奶茶。因为你害怕从别人口中听到那句“你好自私”。
当你用这笔钱为自己买了心仪已久的手表时,你往往深思熟虑是否要将它展现在熟人面前。你甚至会在自己没有进行分享后产生习惯性的心虚和内疚。你真怕听到别人说出那句“你真自私”。
也有许多人,习惯了向别人分享后也要求别人进行同等分享。一旦有人打破这种规则,他们就会说出那句“你怎么这么自私”。这时,“分享”已经不是为了获得快乐,而是成为了一种强制性的礼节;“自私”也不再是评判一个人品质的客观词,而是,惩罚。
自私是人性,而不是天性。所以,无论何时,请每一个人都不要随意说出“自私”这个词。你无法预料你随口说出的一句话能对别人产生多大多持久的影响。
如果未来你幸福地成为了一个母亲或父亲,请你不要轻易要求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分享他的东西。你无法想象那样即将被分享的东西在孩子心中代表着什么。在孩子看来,它极有可能代表着你对他的爱。
同时,也请真的不要过分解读。这不是鼓励我们大家成为冷漠的人。只是想让大家真正明白,自私和无私一样,都是人性,也都有可贵之处。
请记得,分享最初只是为了分享快乐,而不是为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