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军院士在接待两位来咨询的学生 摄影/林栋
化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闫烁文参加了学校最近推出的“名师面对面”活动,成了同学们口中的“锦鲤”。闫烁文预约的名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学院院长陈军。“活动刚推出我就关注了,一看名师名单里有陈院长,就马上预约了。陈院长特别和蔼,一点架子都没有,热情回答了我的问题,我还加了他的微信”,闫烁文与身边的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收获,“仅仅一个多小时就基本解决了困扰我近两个月的难题。”同学们听了跃跃欲试,纷纷向学院申请增加场次,辅导员宋燕找到陈军,紧急增加了两场预约。
在南开园里,怎样联系到想要请教的老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十分确切的答案。课堂、办公室、会场、电梯间……同学们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与老师交流。“亲爱的同学们,相信你们有一样的烦恼,奔着某个学术‘大牛’而进入南开就学,却苦于没有见面的机会,为了与‘大牛’交谈而早打好的腹稿,却迟迟用不上。”为了破解这个“尴尬”,教务处推出了“名师面对面”“导师工作坊”两个活动,为师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据本科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中心工作人员郭晓媛介绍,“名师面对面”主要邀请校长、院士、长江学者、教学名师、院长参与学业指导。“导师工作坊”则聘请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生涯教练)给学生以学术或职业生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上网预约老师的开放时间。“学生获得知识性的指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明确人生规划,学习成长经验。”郭晓媛说。
为本科生转益多师创造机会除了闫烁文,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2018级本科生陈振宇也成功预约了陈军的“名师面对面”。预约成功后,两个人都很兴奋。闫烁文这个学期与陈军见过两次面,一次是电梯里偶遇,一次是在学术活动上,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还没有过。陈振宇是来自津南校区的学生,除了学术活动,少有机会见到在八里台校区的陈军。
他们都有困扰很久的问题要请教。闫烁文即将升入三年级,“感觉要为下一步的发展定方向了。”他说,“要读研还是工作,去哪儿读研、选什么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位过来人指导。”大二下学期,闫烁文进了实验室,由于上课的时间跟实验室组会的时间冲突,闫烁文跟实验室导师之间的交流并不多。陈振宇想要听听陈军的科研经历,“我们走的路,老师已经走过了,他们会有自己的体悟和见解,这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陈振宇说,“老师们的经验和见解,有时候是家人和朋友给不了的。”
化学学院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级本科生孙中岩想要转到人工智能学院自动化专业学习,他预约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方勇纯。方勇纯介绍了自动化专业的有关情况、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要求。“方老师特别亲切,还列举了几个转专业学生的例子,并且激励我朝着目标努力。”孙中岩说。
陈振宇和闫烁文都觉得,“名师面对面”这样的机制很不错,会要求学生带着一个明确的问题请教老师,“有的同学可能只是慕名而来,并没有提出明确的问题,这样也会浪费老师的时间,导致交流的低效。”闫烁文说。帮助学生明确“初心”“一棵小树长大,既有横向的发展,比如树冠,也有纵向的发展,比如根系”,陈军以树为例向闫烁文、陈振宇说明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本科一般是学习通识和基本的学科知识,向宽广发展;硕士阶段学习的就是专业知识,博士阶段则往更专业处发展,向深厚钻研。”陈军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本科毕业时明确了成为科学家的志向,这成了难以忘怀的“初心”。在陈军看来,本科、硕士、博士10年的时间来学习,再用10年来进一步学习、运用和创新——成为一名学者,一般要用20年的时间来积累,实际上追求科学一辈子都在路上。
听了陈军的科研经历,陈振宇和闫烁文继续提问:在学术生涯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有没有动摇过?陈军说,自己认准了科研这条路,是一辈子的选择。既然选择做科研,就不可能没有困难,实际上从事任何劳动职业,都会遇到困难;当遇到困难时,不要逃避问题,而应直面问题。陈军勉励两位同学,在大学里要专心学习、不负时光。“要以乐观的心态直面困难,同时还要积极努力,要用一种百折不挠、拼搏奋进的精神坚持下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来解决困难,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享受科研的乐趣。”陈军说。
闫烁文带来了自己的简历,向陈军请教如何做好未来求学、求职的人生选择。陈军告诉他,对于本科生来说,综合素质高、各方面均衡成长是一个优点,不过人生的发展就像打仗,总是要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才能取得有特色的成果。发现自己的兴趣,多尝试、多摸索,慢慢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青年教师代龙飞,是第一批入驻“导师工作坊”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她准备了一些案例和专业的测评工具,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以往的工作方法和理论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前期调研。在代龙飞接触的案例中,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个普遍现象。她会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不同的建议。低年级的同学,会建议选修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公选课,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对高年级的学生,会引导同学们多去实习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兴趣所在。
老师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只要你觉得找董老师谈谈对你有帮助,你就来。”这是我校第八届“良师益友”十佳奖获得者、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董淑慧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学生来找我聊,一方面是信任我,当我是他们的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是他们妈妈的年纪,有比他们丰富的阅历”,董淑慧说,“我会告诉学生,我把从自己角度能看到的东西告诉你,怎样选择就需要你自己去做了。”
汉语言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7级本科生李悦最近一直在想关于读研和未来规划方面的问题,觉得很迷茫,不知是先去读研还是先去国外当汉语教育志愿者。董淑慧为她分析了各种选择,建议她先读研,读研期间再申请去国外教汉语。
董淑慧注意到,很多学生对工作缺乏实际的了解,只是在“想象”这份工作应该是什么样子,因而缺乏规划,且在现实中容易碰壁。除了较少关注社会现实,同学们不太热心和老师交流,下课后直接背上书包离开教室。“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如果学生愿意坐下来和老师一起谈谈人生和成长,可能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根本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董淑慧说。
在各种案例中,代龙飞发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往往和学习成绩、专业排名等竞争纠缠在一起,朋友圈太小就容易钻牛角尖。最好能和老师交朋友,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知道了学生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所以学生的信任和反馈很重要。”代龙飞说。
做学问是一辈子的事情如何平衡学习和实践工作、如何提升学习能力、怎样规划适合自己的学业路线……“学习”是同学们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陈振宇介绍了自己的专业,表示对纳米研究方面感兴趣,陈军说到纳米研究是一个兴起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建议他学会利用科学工具查找研究信息、了解纳米学术前沿动态,以更加关注纳米研究的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陈军说,做科研工作需要留意3个方面。首先是明确研究的方向,基础研究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其次,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提高科学素养,包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具有独立思想、自由精神、探索未知、理性批判、求真务实等,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再次,学会总结和反思,“勿以善小而不为”,每天坚持思考、形成文字,锻炼总结和表达的能力,勤奋积累自己人生。“陈军老师对当前新材料、新能源学科的历史沿革和未来走向的看法,更是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让我受益匪浅。”陈振宇说。
跟陈军聊完后,闫烁文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少了很多,心里有了一种很长时间都没有的安定和踏实的感觉。“我之前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很有能力,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人,因此我会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和陈军院士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综合全面发展的确是一个优势,但同时也极其容易自己糊弄自己,每个人最终都要去做某一个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要有所专长。”闫烁文说。
董淑慧指导的学生,常来请教有关论文选题的问题。董淑慧会让他从4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前期积累,上过的课、读过的书、写过的作业,都是重要的基础。第二是面向未来的规划,自己的学业规划是什么,是否打算读博士,对具体的研究方向有没有明确的想法。第三是把前期积累和未来规划结合起来思考。学位论文的选题,意义很重大,不仅是毕业论文,某种程度上也是长期的学业规划的一部分。第四是学生个人的志趣。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不只是完成论文,还是青年了解社会的方式、学科知识的总结,是走上学术高峰的第一个台阶。
至于如何培养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董淑慧的答案是多看书,同时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董淑慧以自己的学术写作举例,有一次乘公交车时注意到一则公告,写着“司机正在开车,请不要跟他(她)交谈”。特别标明的“她”引起了董淑慧的兴趣。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后,董淑慧发现了一个语言现象:特意把女性代词“她”标示出来,这说明了当今社会女性意识的崛起。“如果我们细致观察生活和文献中的点滴,可能会发现处处都是选题。”董淑慧说,“我们要尽力避免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情况。”
最近,我校推出了《南开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2019-2021年)》(本科教育改革40条),着力打造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推动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目前,已经初步构建了校级、院级、班级三级学业指导体系,“名师面对面”“导师工作坊”“学习中心”都是校级学业指导体系的重要部分。“我们要打破学院壁垒,所有的名师及导师均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咨询预约,这就为全校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包容的师生交流机会。”教务处处长李川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