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春华秋实60年

沧海桑田,一甲子弹指挥间 ;梅岭挺秀,校史画卷墨飘香 ;赣水泱泱,万古琴弦咏风骚 ;踏着欢快的鼓点,迎来了六十周年校庆!

现在,我们离退休老同志中 :有当年建校时的勤奋拓荒者,为学校建设默默奉献一生 ;有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且一直留在学校工作的老同志 ;有坚持“三尺讲台”,以全部精力培育桃李的老教授 ;有长年在实验室,为科研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有在附属医院,为人民的健康而呕心沥血的医护人员 ;有在行政后勤岗位,为教学科研医疗服务的管理干部和后勤职工!我们的奋斗,已托起学校绽放的花苞 ;我们的夙愿,已化作学校宏伟的骄傲!

今天,让我们共同翻开六十年浓墨重彩的画卷,同看学校辉煌的史稿 ;聆听六十年铸就杏林芳华的叙述,同阅学校锦绣的华章!我们,亲历了一九五九年五月十九日,江西省委同意并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将江西中医专科学校,改为江西中医学院。至此,江西中医学院在章江路 45 号宣告成立,成为江西省培养中医药人才和研究中医药的最高学府,一本厚重的史册就此展开。我们,感受到在“文革时期”,干部教师下放、学生停课,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高考制度被中止,毕业生推迟毕业。一九六九年五月二十九日,学院与医学院合并为江西医科大学 ;一九七○年二月,医科大学搬迁至吉安青原山办学,一九七二年三月,医科大学迁回南昌市。我们,经历了一九七三年三月,江西中医学院在江西药科学校阳明校区基础上恢复办学。从此,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大礼堂等拔地而起。“一个中心两手抓”,使学校冲破困境求生存,干部人事分配和后勤制度改革、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等,翻开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我们,见证了二○○二年八月,湾里新校园动工建设,在梅岭山麓的一片丘陵荒山上,建起了一座生态式的、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高等岐黄学府 ;二○○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开始,学校从阳明校区向湾里新校园整体搬迁,开始描绘学校发展新的宏伟蓝图。新校园内 :绿树成荫,芳草青青 ;神农百草,花香浓浓 ;湖水清澈,波光粼粼 ;高楼白墙,书声琅琅!“江中行舟”校歌,在蓝天飞扬 ;“惟学惟人,求强求精”校训,在师生心中扎根 ;深化改革的春风,使学校焕发潜力快速发展 ;创世界名中医药院校的目标,引领学校飞跃腾飞!

六十年,记录了太多峥嵘岁月,谱写了一首催人奋进的诗篇 ;六十年,铭刻了许多骄人业绩,绘就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一九九三年七月,学院被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院校”;二○一三年六月十五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江西中医学院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 ;二○一三年七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公布我校中医学、中药学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二○一六年五月七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别签署《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江西中医药大学协议》,成为我校办学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六十年来,一位位省部级以上领导亲临学校视察调研,给了我们亲切的关怀和巨大支持 ;一张张省部级以上获奖证书,为学校书写着种种崇高荣誉 ;一位位重量级领军人才鱼贯而入,为学校增强了雄厚办学实力 ;一个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相继建成,为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项项省部级、国家级教学医疗科研成果,彰显了学校的高科研水平 ;一件件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和地位 ;一份份对外合作办学协议,使学校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迅猛发展!

六十年,桃李芬芳,芝兰满庭 :我们迎来了一批批莘莘学子,辛勤耕耘,细心浇灌,以知识的甘露滋润学生心田,为祖国和世界输送了数万名优秀人才。他们让中医药奇葩在各地绽放,他们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期盼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江中行舟,扬帆破浪勇向前 ;期盼广大教师立德树人,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药人才 ;期盼广大青年学生勤奋学习,成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的栋梁!

现在,我们虽然两鬓染霜,满头白发,但我们貌,依然年轻,心,依然火热,血,依然滚烫!为了我们共同拥有的光荣与梦想,我们愿发挥余热,与广大师生戮力同心,共筑“中国中医看江西”的品牌!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新画卷!共写世界中医药名校的永恒传奇!共创江西中医药大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退休教师 :陈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