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抛开浮华,尽情歌唱

杏林,于我而言,是我漫漫求知路上的一片净土,亦是培养我艺术素养的沃土,更是为了吸引我前去而使我抛开浮华、清净内心、不断成长的圣地。

今年是我进入“杏林之声”的第二个年头。“海之韵”合唱团是带领我走进合唱世界的引路人。它让我感受过河东百姓受苦受难时地呻吟与黄河愤怒地咆哮,我感受过缠绕在游子心头的绵绵情思,感受过南非儿童唱着歌时的天真与烂漫……怀着对这些妙不可言的感受地向往,我加入了杏林之声。

杏林是一股新鲜的血液,没有歌唱专业的成员,却有热爱歌唱的中医人。我曾以为业余团唱不出高水平的声音,但经过数次的摩擦后,大家渐渐磨合。惊喜的发现,其实我们也可以唱出干净、融合、深抓人心的声音。

2018 年夏天的那场拉歌比赛,让我登上了人生中第一个指挥的舞台。舞台说大也不大,就一个方阵前的几平米地,说小也不小,这小小的舞台拓宽了能够让我在合唱团里发挥作用的位置。很幸运,我们有两位默默奉献、不言回报的老师一直悉心指导着我们,育知识、育技巧、更育人。

我在合唱团里走过了两年半,到目前为止,我想我是在江中参与过合唱的成员中坚持时间算是最长的了,但我认为自己依旧是合唱艺术的门外汉,但合唱的魅力却又让我迷之向往。不论课余时间多么的繁忙,还是课程多么的紧张,即便有过放弃的念头也瞬间打消。有些妙不可言的体会,经历过的人才会懂,我们不是科班出身,但经过多次舞台经历的磨练,我们慢慢学会唱情感、开始聆听他人,也慢慢懂得一段美妙的音乐不是一个人独白,而是相互尊重、互相配合的合作艺术。

以前杏林的团员对老师过于依赖,老师的责任心太重,每次训练基本都来。有一段时间我们心理上产生一种莫名被动感,导致我们不会去珍惜老师的每一次教学。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的排练老师开始逐渐把排练的中心交给合唱团的老团员身上,由于自己要发挥出带领的作用,从那之后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对每首歌熟唱于心,也不想让学弟学妹认为学姐的能力也不过如此,便开始尝试练指挥。刚开始一心想着不能打反拍子,不然就是闹了最大的笑话,然后便开始尝试打强弱、分声部。去师大看完一场音乐会之后也想像他们专业的人一样打出花来,当我还在自以为是瞎指挥时,刘老师点出了我指挥的很多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抓不住声音,这就是音乐素养不够的体现。经过这个学期的训练,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师的辛苦与付出,也让我明白教学相长。如果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下我们的水平是很难有所突破的,反而容易被无知限制了自己的进步空间。

说到指挥,我无比想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感受,刚接触合唱团时我天真的以为指挥只是起打节拍的作用,当我第二次带领一个队伍参加合唱比赛时,我渐渐认识到指挥的作用不光只是用肢体语言指示如何演唱,脸部表情、头部以及身体的动作,都是指挥要去掌握的其它方面。同时要比任何一位团成员还要熟悉,一首歌的音准节奏对每句歌词都应有深入的情感剖析。除此之外,一名优秀的指挥最重要的一点是其是否具备领导的能力。在一场合唱表演中透过服装,可以表现出他们的审美 ;透过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是否投入情感 ;透过声音的融合度,可以反映出他们对合唱态度 ;透过各声部声音上的配合,可以映射出一个团队的艺术修养。所以指挥还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

现如今杏林留下来的 16 级老团员数量不多,但也至于屈指可数,里面还包括两位其他学院的成员,我们之所以一直坚持选择留下,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希望看到杏林之声的第一次专场音乐会,把合唱艺术推向全校师生,向他们展示音乐的魅力,抛开浮华,沉醉其中,同时也为我们的杏林之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永远的烙印在我们的心头。

合唱最美的地方就是开口的瞬间,声音产生共鸣在空中盘旋。过不了多久我将要离开这片美好的地方,《城南送别》这首歌我无比的喜爱,每当我唱起这首歌,眼泪总是不听话地落下。“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愿所有的杏林人能够抛开浮华,尽情歌唱!

(女高声部 朱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