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读历史可以明人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中国史学界泰斗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可以说是他关于历史的一本通俗读物,这本书脱胎于钱先生的讲课稿,围绕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种种政治制度作了简要勾勒和大概比照,叙述了期间的革故演化,陈述了利害得失,诸多精要大义消除了我们以往在传统政治和历史信息中的不少误解。
  本书开篇,钱穆先生就指出:制度和人事密不可分,需相互配合,而且两者之间还需要不断的变化适应。对于近代历史中的许多改革,钱穆先生认为:过于重视制度,以至于只知制度而不知人事,可死的制度是配不上活的人事的,因此一味地照搬国外的制度而忽视了国内的人事,最后也还得追随而变。再者,中国历史上的一切制度也是与当时的人事相配合的,决不可仅用“专制黑暗”四字就可将之抹杀。此二者即钱先生作此书的目的,令人深感意味深长。此外,钱穆先生还就讲制度举出了几则要点,以此来说明讲制度并不是件易事,着实需要注意许多。
  历史需要纵向对比思维,比如说,我们可能会提出一个似乎比较幼稚的问题———就是在汉唐宋明清这五个朝代当中,哪个朝代的制度更好?如果这个问题成立的话,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来加深了解。一、关于政府组织首先说皇室与政府的职责划分,唐代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牵制皇室的系统,就是三省六部制。这个制度要求皇权必须与官僚集团彼此紧密配合,达到一种权力的制衡,所以这是一项创举。唐代的政治意识也有巨大进步,比如汉代的官名就有很多脱胎于皇室的管家名,像九卿中的太仆,名义上是给皇帝管车马的,实际上是管畜牧业;光禄勋名义上是皇帝的门房,实际上总领宫内事务。而唐代的六部制把官名和职责搭配得当,吏部管官吏,兵部管军事……这才是管理国家的政务机构,而不是皇帝的管家仆人。这是政治意识的一大进步。二、关于考试制度再来看看考试制度。唐代建立了科举制,除了商人工人之外,百姓可以自由报考,走上仕途,也就是人的阶级可以从下往上流动。汉代实行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政府推选人才,这不够公平。宋代科举与唐代相比有一个进步,就是解除了商人工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全社会都可以自由报考。到了明代,科举制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八股文,钱穆先生认为八股文的本意是好的,这种限定严格的录取标准,能够客观地选拔人才,只是没想到后来僵化到太坏的地步。三、关于税赋制度唐代初期,对于每个穷人,政府都分给耕地,在保证温饱后进行税收,这一点类似现在的低保户。另外,商业不收税,有钱的百姓可以自由地发展,赚更多钱,也就是在制度层面上既不让百姓太穷,也不限制百姓更富。汉代不如唐代,首先,汉代的税赋制度没有类似的低保措施防止百姓过穷,另外,汉代会限制百姓赚钱,不让百姓太过富裕,这样虽然限制了社会分层,但不利于百姓富裕。宋明清在税制上也没有新的突破。总的来说,唐代税赋制度更高明些。四、关于兵役制度唐代开创了一种新的兵役,叫全兵皆农。一个是军人全都要下地种田,不能无所事事吃粮饷,与汉代的全农皆兵比起来,这样不仅省钱省劳动力,同时还能创造财富。明代也不错,在武力方面的成就不亚于唐代,实行的也是类似的兵制。而宋代的兵制在钱穆看来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养兵太多还不敢裁军,重用文臣却不敢重用武将,结果花钱不少,军队战斗力却不好。五、关于封建专制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封建和专制的政治吗?对于这个问题,钱穆先生给出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回答———不是。我们先要说说什么是“封建”和“专制”,“封建”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封邦建国,只是地方把这个爵位财富土地分封给亲戚或功臣,建立分封国,守卫中央。后来“封建”被引申出其它意义,被很多人理解为“人有等级之分”的隐意。那“专制”是什么呢?在古代中国,“专制”表现为君主专制。钱穆先生为什么说中国的传统政治不是“封建”的呢?前文提到,“封建”引申为“人有等级之分”,钱穆认为,历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一天天趋于平等,等级的概念在不断的弱化。
  汉唐宋明清几个朝代中,钱穆先生最为推崇汉代的制度,尤其是其地方性制度,他认为这是之后几个朝代所不能企及的。中国不同于罗马,它的立国基本,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内凝聚,而且中国是一个村庄散布的农业国,“以农为本”,这些决定了中国的皇帝不可能像罗马那样由市民选举,而是世袭的。因此,中国古代皇帝的世袭是有缘由的,并且,我们不能因为皇帝是世袭的而不是选举出来的,就由此证明我们的传统政治是黑暗的、缺乏理性的。因为,实际上,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即被推翻,仅有皇帝是世袭的了,这已是政治上的一大进步。再者,人们认为皇帝专制也是缺乏合理性的。我国古代,皇帝确实是唯一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宰相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实际的施政者,皇权并不是完全意义的至高无上,实际发生的历史也未必是一人专制的历史。此是钱穆先生的观点,似乎也可以见微知著了。
  总之,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会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些全新的认识,同时还会启发我们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