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小橘灯”点亮盲童的国学教育之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团支部入驻盲校打造国学示范课堂







  2017年“小橘灯”助盲校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两年来,服务队这个大家庭的人员在不断地增加,前后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已有118人,累计服务次数64次,志愿服务时长高达200小时。区别于以往做法,“小橘灯”志愿服务队以国学经典教育、示范课堂建设以及团支部点对点入驻为着力点,力求打造有文学院特色的服务项目,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探索,为盲童提供专业化、精准化、长效化的服务。
诗词教案 摸得着的国学经典
为了拉近盲童与国学经典文化的距离,“小橘灯”志愿服务队特采用国学入课堂的方式着力打造国学教育示范课堂。“小橘灯”志愿服务队根据盲校现有的教学规划和教学进程,成立了相关的教学规划小组,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在上课之前,每个小组的小组长都会带领本组的成员精心准备讨论来决定每堂课所需要教授的内容及方法,来使教学课堂形式丰富多样。就传统礼仪来说,志愿者们不仅为他们讲解基础礼仪知识,带领他们学习传统礼仪,还通过生动有趣的礼仪故事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在提问、互动中领略国学经典,重拾国学礼仪。
  不仅如此,志愿者们还通过前期的备课形成课堂教案,就如志愿者李一凡所说,“每当我接到去盲校的通知,总是第一时间进行备课与编写课堂教案,一个学期过后,备课记录和教案已有一大本,我们将教案整理好形成书本可供盲童们使用。”将课堂内容编写成教案留存,以书本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即使志愿者不去服务期间,盲童们也可以根据留存的教案进行学习。
  经过两年的讲课,“小橘灯”志愿服务队的同学共参与编写了两套盲童诗词教案,针对盲校部分学生的考试需求编写三套诗词考级档案。如今均以书本教材的方式应用于盲校课堂上。
“3+1”模式 触得到的孔子学堂
“我们第一次在盲校上课时,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课程进度无法掌握也很难推动,这让我们志愿者很是苦恼。”服务队成员于豪说道。针对这个问题,小橘灯的志愿者们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经协商后决定因材施教,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采用“3+1”教学模式,对盲校学生不同的国学素养和学习的兴趣进行差异教学。
  “3+1”的新模式,新在将原来的“大班制”改为分年级的“小班制”。“3”指的是将“小橘灯”志愿服务队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志愿者对接3个班分别进行教学,“1”是指成立1个“孔子学堂”实训小组,专门负责论语讲解和对接盲校大型活动。为盲校排练相关活动的舞台剧,“孔子学堂”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舞台剧、合唱等形式学习国学经典,这样有助于盲校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通过这种“3+1”教学模式的创新,解决了因同学们的知识差异而造成的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有利于志愿者们提供更精准的服务,避免让“志愿服务”成为假大虚,成为空号子。
团日活动 玩得了的第二课堂
为了丰富盲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在国学经典课堂基础上,2019年1月,“小橘灯”针对盲校具体情况,将志愿服务队以支部的方式入驻盲校,打造出专属于盲校的“小橘灯”志愿服务团支部,形成课上课下同时服务的模式,进一步拉近志愿者与盲童的距离,使志愿服务常态化、多样化。
  团支部每月根据盲校的具体情况讨论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开展团日活动。比如每年学期末“小橘灯”志愿者团支部的志愿者们将专门组织一次以“文化+创新”理念为主题的团日活动,盲童们通过参加“飞花令”、“孔子讲堂舞台剧”、“小故事情节重现”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参与进来。在某次团日活动中,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一起玩“飞花令”,孩子们的热情很高,一首首诗脱口而出,令志愿者们非常惊讶。三年级的程心小朋友说:“我们每天早上都会拿出专门的时间去背诵哥哥姐姐们上周教给我们的诗篇,日积月累,学到的诗词就变多了。”这种方式让志愿者也感受到了自己专业的魅力,王文华说:“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让我作为一名志愿者感到很有成就感,因为我可以通过我的专业带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以开展团日活动为纽带,志愿者和盲童越来越近。志愿者们真正的走进了盲童的心中,通过活动与他们交流感情,知道他们的所需与所求,了解他们的不便与坚强,便于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经过前期的志愿服务,2018年 6月,文学院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小橘灯”志愿服务基地挂牌仪式在潍坊盲校正式成立。基地的成立为文学院师生创造了更广阔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平台,也进一步加强了文学院用传统文化助力志愿服务活动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助推盲校的改革发展,也有利于同学们将所学专业知识落到实处,提高志愿者们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蓝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