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平凡 更显美丽———写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
春色满园,总少不了沃土的滋润;璞玉生辉,总缺不了匠人的打磨。而这无一不归结为日复一日辛勤的劳动。劳动,永远在事业之花的绚丽绽放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五一劳动节之际,记者撷取几位校园里最平凡普通的劳动者事迹,以此向所有为学校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劳动者致敬!
“人脸识别机”宿管阿姨张传芸
“我认得他,住四楼,机电院的,今年还考上研究生!”南区11号宿舍楼张传芸阿姨不仅能认识进出学生的脸,还能说出名字、院系,所住楼层和近况。实际上,她能熟练记住整栋宿舍楼整整812名学生,被学生喻为人脸识别机。
张阿姨能轻松识别人脸,并非记忆力超群,而是全凭一颗服务学生的初心。她来校工作8年,一直在南11宿舍楼任宿管员。刚来时,每天看着学生进进出出,她琢磨着:“如果连人都记不住,怎么做好工作?”于是把所有同学的信息都记住成为她的小目标。有学生找她帮忙,她就以此“突破”,记住其所在寝室号、楼层。慢慢地,由此熟悉一个寝室、一个专业,到一层楼的同学。
2017年新生入学,南11搬进来520名新生。张阿姨把每位同学的信息按寝室楼层做了一个表格,贴在墙上,每天对着表格熟悉名字。有时,她也拿出学生花名册,看着照片对名字。遇到他们下课集中回宿舍时,张阿姨就借此机会检查自己是否记熟。终于一年内,所有新进学生信息全部刻在了脑子里。有时,张阿姨叫出他们的名字,总让其颇为惊讶。
像妈妈般的细心也是学生对张传芸阿姨的评价。机电院2017级许正润说:“张阿姨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看见衣服穿少了会提醒加衣,要下雨了会提醒带伞。她还帮我们修伞、修椅子,和同学们一起弹吉它。”
每年6月,很多毕业生都会叮嘱她:“阿姨,你要一直在这里,要不等我们再回学校就找不到你了。”张阿姨总是笑着答应,亲切一如四年前初见,暖暖回一声“好”。
不嫌麻烦的“有心人”涂艳阿姨
16年,5840日,18栋教管员涂艳阿姨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早上七点二十分之前到达教学楼,打开上课教室门检查设备,为老师们准备好话筒和开水,下课后再次检查教室,中午和晚上则更为忙碌。
2008年,涂阿姨到教管中心上班。新岗位让她非常紧张,只要有学生下课,她就会亲自去教室检查设备和桌椅是否完好,确认后才能放心。时间长了,她和同学们慢慢熟络起来。有时,有女同学身体不适,便到值班室找她,她总给予安慰,端茶倒水,提醒她们及时备好红糖,然后给校卫队打电话联系车辆,将其送到校医院。
平日检查教室时,常会捡到同学们忘在教室的书本、水杯和手机等物品,同学们在教室捡到东西也会交到教管员休息室,她及时一一登记。同学来认领,她会反复确认并做记录。手机等贵重物品,更特别注意保管。
机器人1801班潘一帆就曾把手机忘在教室,他说:“去教管室时,阿姨先让我说手机型号,然后丢失时间,并且当面拨打手机号码,最后指纹解锁和登记,确认我是机主才归还,手机也完好无损。教管员们认真保管学生的物品,我非常感谢。”
用心做好每一只包子的王维师傅
凌晨两点左右,当整个校园还在沉睡,王维师傅和妻子已经到达工作地开始新一天的忙碌。洗手、和面、醒面、揉面、切剂、包馅是王师傅要重复几千遍的动作,之后,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包子就新鲜出炉了。王师傅称,每天早上大约会做一千三百多个包子,再加上馒头和花卷,大概一千五百个。
六点左右,天色渐明,包子铺迎来第一批顾客。妻子在窗口与屉笼间穿梭,王师傅则继续包包子保证供给,两人分工明确,忙而不乱。八点高峰后,王师傅和妻子有了一些空隙放松放松。下午四五点王师傅又开始为晚间小高峰做准备。晚上八点,结束一天工作。
工作虽然很累,可王师傅却一点也不懈怠。他说,学校食堂对食品安全有着严格监管,每天都会进行例检。每周还会组织我们集中培训,对食材选择、卫生标准等等都提出明确要求,服务师生我可一点都不敢马虎。我的包子从不隔夜卖,每天都清零重来。
王师傅的包子品种总是在不断更新,他通过清点每天各种包子的销量,清楚地知道哪种味道的包子最受同学们喜欢。最近,他推出的两款新品:蛋黄馅和鱼香肉丝馅,一上市便受到同学们喜爱。经常光顾这里的周蓉萱同学表示:“这里的包子品种很多,经常上新而且味道也不错。还有一些应和传统节日的食物,比如最近我就很爱吃这家的蛋黄鲜肉粽子。”
以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为准则,加上王师傅杠杠的手艺和服务态度,扬州包子铺成功在师生中赢得了好口碑。
把校园保卫责任扛在肩上的杨晓建
“保卫校园,服务师生,执好每一班勤。”是校卫队副队长杨晓建16年来用实际行动践行的工作准则。
杨晓建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学校内外大门安保及校园安全维护。内外大门是正面进入学校必经之路,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内大门治安岗亭是杨晓建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通过透明玻璃窗和门禁系统,他能够掌握校门人流实时动态。晚上11点后是特别关注时段,一旦发现可疑人员进出,杨晓建和保卫队员都要及时询问。
在共享单车还没有兴起前,很多同学都自己购买了自行车,那时也是校园自行车被盗高发期。为减少偷盗发生,杨晓建和队员们通过观察发现自行车丢失集中在晚自习时间段。于是,他就和队员一起组成班子,围绕主要事发地点教学楼进行布控。一旦发现鬼鬼祟祟的人就上前盘问。“一看他手上一圈钥匙套,就知道是偷自行车的,确认后顺手就将小偷扭送进派出所。”杨晓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在学校工作16年,校园里每一个角落他都记在心底。帮学生捅马蜂窝、背生病学生就医的次数多得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
工作细腻的图书馆员夏军
37岁时,夏军被调到图书馆,看似轻松的工作实则不易。通过努力,他已从图书馆工作小白变成如今的“工作通”。
工作中,夏军十分细腻,他每天经常在图书馆各个楼层来回巡视,为保证消防安全,馆内的角角落落、电源插头、线路等都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中区分馆内,经常可以看到他走到电源处,蹲下来拿出背包里的检修工具检查闸口。他还时常推着摞满书的还书车,忙碌在书架前。
2011年暑假的一天,夏军像往常一样在考研实名制教室巡视。突然,他停下脚步,发现有个座位自习的男生没有来。接下来几天,他都特别留心该座位,路过时总要多看两眼,但男生还是没有来。第7天,男生终于来了。夏军松了一口气,却发现他一脸憔悴,便主动上前关心询问。男生说,他感情上出了问题,加上考研压力大,情绪很低落。因为烦闷,他开始抽烟,越抽越烦,形成恶性循环。夏军仔细听完,先安抚其情绪,耐心疏导,帮他重拾信心。终于,这位男同学拿起书本继续复习备考。夏军回忆道:“在他毕业时,还专门来图书馆感谢我,其实感不感谢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他开朗自信起来,我很开心。”
教学相长的好表率赵燕老师
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时从学生身上得到自我提升,机电与自动化学院赵燕老师表示,自己很喜欢站在讲台上。
2007年,赵燕老师进校工作。一开始,没有教学经验的她就跟着老教授学习,领会他们上课的方式,揣摩自己教学的风格,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改进。她还坚持从精品课程中学习、从网络上学习、从新闻报刊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
赵老师教授的《机械原理》是机电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讲原理难免枯燥,所以她十分注重与学生互动,总在课前复习部分进行循环提问,让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感。课中,她又巧设小陷阱,故意讲错,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也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她还在课堂引入助学app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2016年,赵燕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机械创新大赛。看着学生通过努力,把脑中的创意一点点变成现实,赵老师为他们骄傲。最终学生获得国赛一等奖。其中一个学生在比赛结束后决定考研,他说,参加了比赛才发现面对华科武大的学生,他很有自信,所以相信考研也一定能够成功。这番话给赵老师很大触动,她发现,学生总能给自己带来惊喜,他们头脑灵活、创意百出,只要老师稍微点拨,就会有很大改变。此后,赵老师总会认真聆听每一名同学的想法,她希望学生从比赛中不仅收获奖项,更能激发自己对未来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