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讲思政,让思政可亲可感可传
作为一名理科生,该如何辩证地看待火爆的人工智能?在这个不愁吃穿的年代,大学生又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近日,我校“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举行,13组学生用自身的故事、体会进行了深情并茂的讲述,以期引发同龄学生们的思考。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办法创新、手段创新、形式创新,注重在创新中把思政课做实做优做强。”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国平说,本次活动就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有益探索,活动从3月上旬开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指导、遴选学生团队。
“人工智能是当下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南邮海外教育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李君宇、严炜明、翁庭峰授课的题目是“唯物辩证法视域下当代人工智能问题”,配合讲述,他们的PPT上跳出了一个一个充满“智慧”的机器人:协助警察抓坏人的机器人,帮助家庭打扫卫生的扫地机器人……“但是,人工智能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异化。”PPT上出现了代学生写作业的机器人,太过智能、能够在任何地方就地取材、破坏其他设施设备、完成3D打印任务的打印机器人,“这样的机器人显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李君宇说,人工智能影响着我们的未来,而我们的未来也影响着人工智能的未来。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研发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掌握人工智能,不能为了追求智能,而去开发一些不该开发的程序,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
来自社会与人口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余芊芊、熊文静、林冰授课的题目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一开场,她们的PPT上呈现了3个人物的头像,“他们都‘姓马’,”余芊芊幽默地说,第一个大家都认识,马克思;第二个,也认识,马云;第三个,大家不太熟,她叫马旭,是中国第一位女空降兵,发表了多篇关于空降兵的生理病理论文,去年还把自己和老伴的毕生积蓄1000万元捐给了家乡助学。余芊芊用他们的故事解释了“什么是人生价值”,用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解释了“为什么要实现人生价值”:“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紧接着,就“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她给出了详细建议。“身边有部分学生很迷茫,希望通过这样的讲授激起他们生活、学习的热情。”她说。
前来聆听公开课的贾晶晶和余芊芊是同班同学,在余芊芊准备授课的过程中,她还提出了不少建议,“对于人生价值、幸福观等,课本上、课堂上,老师讲的不少,但我们平时思考的不多。听了身边同学的讲授,不枯燥、有共鸣,有些方面可以改进,做得更好。”
王国平副书记认为,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中、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人”是关键,而“人”包括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因此,我们注重发挥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通过大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向同辈讲述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讲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传播专业的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专业中的思政’和‘课程中的思政’相结合,让我们的思政课更加‘可亲、可感、可传’,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