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胜于言——我对五四精神的几点感悟
在这春夏之交,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 100周年。历史的烟云,激荡着五四精神的耀眼旗帜。在新时代,五四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值得我们探究、思考和实践。
看着年轻的大学生们,总是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2006年,我考入了清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记忆最深刻的,也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是清华多年传承下来的一句话—— —“行胜于言”。它作为校风或是一种精神一直被传承下来,直到现在也一直激励着我。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只需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脑,就能足不出户知天下事,获取无数的知识和道理。但是,正所谓知易行难,能够真正地将这些至理付诸实践,并且始终贯彻就愈发显得难能可贵。荀子曰:“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希望同学们今后时刻自省,不但要关注自己懂得了多少,更要关注自己做到了多少。
我的第一个感悟是:我们纪念五四,不是为了应景,不是口号、不是空谈,而是要“行胜于言”,用实干传承五四精神。
一个人成就的高低,既在于其理想的高度,也在于其努力的程度。我小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至今初心未变,一直向着这一目标前进着,不断努力。本科毕业前夕,我有幸认识了我的研究生导师,宋延林教授。宋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高洁的处世之道,远大的科研梦想令我钦佩不已。宋老师不但在学业、科研上培养我们;更以身作则,教会了我许多的道理。他不仅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对自己也抓得很紧。每天,除了忙于工作之外,他闲暇时也总是在读书、看文献,充实自己。其实以他的名望地位,大可不必如此辛苦。但宋老师总说,做科研要有理想,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要真真正正为人类作出贡献。这一远大目标促使他片刻不敢懈怠。我在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后,也时常以此自勉,并以宋老师为榜样,不断砥砺前行。
我的第二个感悟就是:百年前的五四青年,他们的理想是救国救民。因此百年后的我们也不能够抛弃崇高的目标,让自己渐渐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这是对五四精神最大的背弃。
博士毕业后,在诸多的就业选项中,我来到了苏州科技大学工作。除了苏州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吸引了我,更是苏科大这所大学打动了我。刚来学校的那段时光,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教学上,初上讲台的责任与压力,让非师范专业的我着实吃了不少苦头。科研上也不是一帆风顺。加入了新的科研团队,我面对着与博士期间完全不同也并不熟悉的新研究方向。经过一番努力后,好不容易想出来的新课题也并不被看好,甚至连我自己都觉得做不出什么东西来。这时,宋老师鼓励了我,他只说了一句话:“定下了就努力去做!”为了让自己不留遗憾,我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哪怕最终发现这个方向确实是一条死路,我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幸运的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在这个新的方向上终于有了突破,不但申请到了国家和省里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成果。虽然过程很坎坷,也多次想过放弃,但是回头看来,很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我的第三个感悟是:五四精神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想要有所成就,不是一个时刻的努力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时时刻刻、日日夜夜、久久方为功。成功的道路也并非一直风光无限;而是荆棘丛生、激流汹涌、百转千回。面对新的历史使命,需要青年人具有百折不挠的决心和勇气。
国家的明天要由我们创造、民族复兴责任的火种已经传递到我们的肩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都应当心怀梦想,志存高远,传承精神,坚持不懈地奋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