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古 韵 新 声

       图为莆仙戏学员表演前化妆现场  。湄洲日报记者  蔡昊  摄

图为莆仙戏《春草闯堂》选段节目现场 。湄洲日报记者 蔡昊 摄

        图为汉服国风社活动现场。学前教育172陈萍 摄

       编者按: 中华优秀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走过漫长的历史长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追溯上下五千年,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莆田学院师生言莆仙戏,触汉服裳,观雕刻品,亦或种种,承千年传统,汇不朽文化,方得始终。请看——

演绎莆仙戏曲之美

       6月19日晚,一只指挥棒在文荣体育馆挥起,一首《荔枝红了》奏醒莆仙人民的夏日荔枝情。这是由音乐学院主办的“古韵新芽”莆仙戏&莆仙音乐专场汇报演出现场。
       本次汇演演绎了极具莆仙地域特色的莆仙戏曲、十音八乐和梆鼓咚三个系列节目。其中莆仙戏曲《春草闯堂》由莆田学院首届“莆仙戏文化传播人才特色培训班”的18名学子进行表演。
       据了解,莆仙戏文化传播人才特色培训班(后简称:特色班)开班至今近一年。作为莆仙戏文化传播培养的第一批人才,他们每周定期进行三节课的一对一培训学习,莆仙戏老师为学生提供录音视频,学生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经过这一学期的辛苦培训,他们终于在6月19日晚上给了观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在汇演当晚,也不乏部分特殊观众,他们来自莆田艺术学校或是周边的老年人。其中特意来看表演的王阿姨开心地说:“今天和好几个好朋友一起来看莆仙戏,感到非常的开心,在这么多个表演节目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草闯堂》了。”《春草闯堂》表演中,吴母杨夫人的出场引得观众连连掌声,只见杨夫人持手杖用力往地上一震,用莆仙话叫嚣知府下令杖杀薛玫庭,立马吓得知府胡进抖三抖。春草一步盈盈,将人物的机灵勇敢刻画得更为清晰。
       莆仙戏表演极具节奏感,在轿夫抬轿部分,轿夫跟随鼓点不断摇晃,极为生动有趣。
       莆仙戏《春草闯堂》春草的扮演者是17级表演专业的蔡蓉蓉,当谈到与莆仙戏的结缘时说,自己从小就耳濡目染,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去戏台看戏,对莆仙戏十分感兴趣。正好去年学校开办了莆仙戏文化特色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面对困境,蔡蓉蓉说:“我虽然身为莆田人,但没有莆仙戏的基本功,因此在学习戏曲动作的时候会学得很慢。为了能更快地学好莆仙戏,每一节课我都付出十分的努力,认真地去学习、揣摩领会每一个动作和语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领会到莆仙戏的精华所在。”
       对于未来是否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蔡蓉蓉提到,莆仙戏是自己的兴趣,未来会考虑从事这个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为弘扬传统文化献一份力。
       莆仙八乐《江头金桂》领唱音乐161林格介绍,在特色班招收中,并不局限于莆田本地同学,也不乏其他省份的学生,但由于莆仙戏台词比较难念,所以外省市学生主要扮演后面的丫鬟和士兵。这一场表演中,上半学期主要学习基本步和唱腔,下学期才进行排练。
       因为自身对莆仙音乐的喜爱,以及对于莆仙韵味的把握程度。林格从大一开始就当莆仙音乐文十番和板鼓咚的主唱了。
       在特色班的学习中,林格提到,自己虽然是莆田人,但由于莆仙戏的台词是文白,属于文言文类型的,和莆田话的日常用语差别很大,所以莆田人学起来还是比较辛苦的。对于未来,她期待莆仙戏能够被各地的年轻人了解和熟悉。

传承雕刻神奇技艺

       在雕刻艺术领域,每一位艺人都拥有崇高的工匠精神,必须凝聚梦想与心血才能完成对作品的塑造。莆田拥有着传统木雕的雕刻工艺,我校工艺美术学院的老师与学子们一直走在雕刻的道路上,传承着我国雕刻这一文化瑰宝。
       17级工艺美术学院木雕班的黄屹炜同学,他认为雕刻是需要精湛的技艺才能创造出富有情感的艺术作品。在专业学习这两年,他在木雕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雕刻的技术,还对雕刻越来越喜爱。“雕刻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热爱的事情,每每在展览中看到精美的雕刻作品,就会停下脚步慢慢欣赏,因为雕刻作品的视觉传达效果会带给我强烈的震撼。”黄屹炜说道。
       雕刻课堂上,老师独特的技艺给黄屹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老师教学过程中,他看着老师将一桩朽木打造成了木雕作品时倍感惊奇。只见老师飞快地对木头下料,迅速地找出木头的形体,用熟练的双手,将木块从最初粗糙的形状变为后期精美的作品,这让黄屹炜感到雕刻是一项神奇的艺术。学习雕刻提升了他的塑造能力,使他更好地在平面与立体的世界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黄屹炜认为传承我国雕刻艺术,需结合当代创新精神,将我国雕刻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发挥当代人的优势,让雕刻成为新时代的闪亮瑰宝。
       我校陈高老师从事木雕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踏入雕刻这一领域是受其父亲的影响。“我的父亲长期从事于木雕创作,耳濡目染下我对雕刻产生了兴趣。关于雕刻,平时会做一些自己喜欢并且愿意去做的,并结合当下的生活热点或独特题材进行研究,我也在父亲的影响下创作一些体现红色文化的木雕作品。”雕刻已经融入了陈高老师的生活当中。对于他而言,雕刻是一种审美表达,是自我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体验,也是一种认知的艺术转化。“雕刻的核心主要是造型能力及语言的掌握,体现在创作上则是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审美的认识,总而言之,就是反映生活,表现当下。”陈高说道。
       在教学生雕刻的时候,陈高认为基本功是最主要的。而基本功分为素描和泥塑:素描需要了解透视、结构,注重明暗变化;而泥塑主要是从形体、空间与结构入手,体现在复杂的人物上需对解剖、动态及衣纹等进行研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工具的使用和材料的认知,学校也会邀请莆田知名的雕刻大师进行协同教学,在课堂上传承雕刻这一神奇技艺。
       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我们应当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义务。陈高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传统文化的复兴,而雕刻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理应得到大力弘扬,木雕也是莆田的一张文化名片,弘扬雕刻文化也对莆田未来发展起着向上的推动力。”时代在迅速发展,传承不能停滞,我们需要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继续弘扬光大。

探索汉服文化之旅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其直接与汉朝重建的周礼服制体系有关。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
       华夏复兴,汉服先行。 汉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以汉服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被世人所认识了解。
       女穿汉衣风采佳。学前教育172陈淑芬回忆,她与汉服的初识是始于汉服的颜值。她于高一时在一本订阅的杂志上看到一组汉服写真,当时觉得十分惊艳,就开始了探索汉服的文化之旅。高中只能止于心中的喜欢,在大学终于可以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在漫长的工期之后,陈淑芬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汉服。 “特别的开心,有一种期待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的感觉。”陈淑芬在中学时就想着上了大学一定要进汉服社,但是由于学校没有成立这种社团,于是她大二的时候向学校申请,和一些喜欢汉服的小伙伴们发起汉服国学社的成立。她觉得汉服社并不只是宣扬衣冠,更重要的是弘扬传统文化,大家可以一起穿汉服出行,一起做传统工艺,一起学习汉服和传统文化知识。她建议同学若是对汉服感兴趣的话可以加入汉服社团,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习、讨论交流。
       男着汉衣风度翩。小学教育181许智涵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接触汉服是在小学,到了初中,他就开始写古风小说,搜集了很多有关汉服的资料,并且自己设计了一堆以此为原型的服饰。说到与汉服之间的故事,许智涵甚是难忘。他的第一件汉服是瞒着母亲买的,他母亲固执地认为汉服就是戏装,因为这个,母子之间不只吵过一次架,直到经历了一些事情,他母亲的态度才有所改变。到后来许智涵才知道原来是母亲担心自己被欺骗,对此,许智涵建议对汉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去了解一下,除此之外还需要和家人商量探讨,这样既能家庭和睦,又能享受汉服带来的愉悦感,何乐而不为呢?
       如何让汉服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呢?身为汉服国学社的社长陈淑芬认为,可以将汉服日常化,选择穿着简便的汉服,如褙子宋裤之类的。将汉服作为日常的服饰,其中最普遍的方式之一就是组织汉服爱好者身着汉服结伴出行,让行走过的路成为宣扬汉服的印记。许智涵觉得可以多种方式推广,比如汉文化节、开讲座、拍视频、做PPT等。他个人建议拍视频和开讲座较好,可以让人更加直观地了解汉服。
       汉服与汉服文化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首先,汉服不仅穿着舒适,而且让人赏心悦目。再者,汉服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地被完善,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它能给我们带来与生俱来的民族自信。
       在许智涵和陈淑芬看来,汉服的兴起是必然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汉族也不例外,应该让大家知道属于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服饰。陈淑芬认为汉服文化与其他文化并无差别,它有自成一套的完整体系,有着传承与复兴的意义。

新闻171 蓝淑娴
本报记者 康欣雨 赵佳宁 林婉婷
徐婕 李湧 孔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