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学报情缘


︽今日女院︾电子版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杂志,她还是一个特别的窗口, 既对外展示一个女院的学术风采,让世界知道扎根齐鲁大地上的这片女学杏坛, 又对内胜揽国内外的学界风景, 让女院了解和跟进女学的时代足迹。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机构,她还是一支扛起使命的专业队伍,初心把大家从五湖四海聚集到一起,追求把大家从不同学科领域集结到女学旗下。

这不是一片只求收成的地块,她还是一个情感流动的园区,对缘分的珍惜奠定大家互帮互助的伦理基础,对集体温度的渴望激发大家美美与共的诗意情怀。

这就是全国学界为数甚少的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创刊于 1987 年的女院学报已经拥有32 年的生命历程, 在经历了从出刊初名 《妇女学苑》 到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再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的数次刊名更改之后,在 2011 年岁末就获得发刊百期的荣誉,而今正进入一个洋溢着青春芳华的美好年轮。

就在上个周四,学报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刻,大家怀着对一届编委给学报留下不能忘却的呵护与提携的深深谢意,把规模为 20 人的新一届编委,其中 17 人为校外编委, 请到了女院校园, 当校长给每一位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新编委颁发聘书的时候, 当各位编委畅谈办刊定位和未来展望的时候,当外聘编委登上讲坛与师生分享学术研究收获的时候. . . . . . 这个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笑在脸上, 喜乐在心里, 小编辑部大外编委的制度架构, 重实际办刊效用和质量的编委选聘, 既是学报的希望,也是对刊物一往情深的学报人的希望!

更让人感到温暖的是昨天上午,学报人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向在学报工作近十年的杨主编转岗履新表达留念与祝福, 一束鲜花、一个礼物、 一片欢声笑语, 是对过往一起走过的岁月的依依不舍,是对杨主编把最好年华献给学报事业的崇高敬佩,是对一直站立在主编身旁柔情军人爱的支持的深深谢意。是啊, 在和杨主编在一起的岁月, 也是学报发展与共事友情并举的时候,我们一起见证了三位年轻女编辑越变越美的惊艳过程,分享了办公室李主任成为光荣的二孩母亲的女性骄傲,亲历了远距离引进的执行主编从西南高原回归齐鲁大地的厚重乡愁. . . . . . 女院学报自然也重在学术质量, 但学报人有女学情结、 有性别情义、 有人文情怀的女院特质, 绝对是办刊质量的重要保障和精神动力。谢谢杨主编把这些情感要素注入到每一期学报的字里行间, 每一篇文章的组稿过程, 让女院学报人逐步形成一个重要的信念, 有人文温度的学报,也一定是有学术品味的刊物。

记得当年第一次接触刊物是在去上山下乡之前的 1975 年, 妈妈通过宗亲关系把儿子安排到祥谦公社尚干文化站担任义务工作人员, 后来做了不是主编胜似主编的编辑工作,负责编辑出版 《祥谦文艺》 , 所有的文章包括刊物封面都是用钢笔刻写和油印出来了。今天想起还是要感谢那一段的人生经历,因为它提升了我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为后来参加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高考夯实了语文基础, 但是, 非常遗憾, 我没有留下一本当年主编的刊物。后来再当主编, 是到了 2007 年分管福建江夏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刊工作,并担任了 8 年之久的学报主编,不论是每一期要发表文章的阅稿审稿,还是出面主持一些专栏,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岁月感和存在于岁月流动的逻辑关系之中的亲切感,我们的人生何曾不是一本刊物, 用心用情编辑了,一定是至少让自己满意的出版物!

作为山东女子学院学报作者和读者的我, 是在 17 年前一次学术会议上与主编王全宾教授同居一室时, 认识了这本女学学报。 后来, 学报不仅给我打开一个学术窗口, 而且还在许多方面拓展了与山东女子学院的合作。当我走进学报编辑室,看到数排书架陈列着自创刊以来的每一期学报,我仿佛也走进了与山东女子学院十几年结缘同行的岁月隧道, 许多淳朴、 真诚、 有情有义、 有抱负有使命、 以情怀成大事的动人画面又出现在眼前,让你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让你的努力变得更加富有价值。所以, 也要借这个机会, 感谢全宾教授让我结识学报,感谢杨主编让我有机会加深对学报的感情,感谢学报拉近了我和女院、 女学的情感距离, 并有机会和女院师生同行在特色发展的战略路线上。

对接着以后的编委身份,我相信一定是不会辜负它的,学术上的继续关注和实实在在的撰稿奉稿将会成为一种情感路径,一直向前延伸!祝福你,亲爱的山东女子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