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表
手表是计时的工具,在现在看来也是极为普通的物件。但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可是了不起的高档东西,简值是奢侈品啊!
那时一块上海牌手表,卖价是180元。以每人一月五元的生活费计算,是一个人三年的生计费用。是一个中等工资者三个多月的收入。所以,那年代,若有一块手表,便是财富身份的象征了。
从医学院毕业后,为解决家庭的困难,改善母亲的生活,工作一个半月后我便给母亲寄上五十元,三个月后又寄了七十元。以后每月平均不少于十元给母亲。在这说明一下,为什么有半个月工资呢?因我报到是在当月的十五号后,所以第一个月只领到半个月的工资。我第一年试用期时工资每月45元,次年转正后为52元。按这种收入想买一块手表,一般来说节省时间稍长一些,是可以办到的事,然因母亲无经济来源,还要带二姐的三个孤儿,全靠大姐与我寄钱,所以存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若急于去结婚“武装”自己,就更是望尘莫及了。
我是从事医学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可说是离不开手表。但为改善母亲的生活,后又因结婚生子,紧接着母亲年事渐高,病痛也增多,因此,回家看望与处理是比较常见的事。经济上负担自然越来越重,买手表便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为解决工作中的需要,我买了一个五元钱减价的小闹钟,上课没问题了。医院工作时,如患者是心脏病人,或者是用了对心脏有影响的药物时,这时必须用手表,便临时向病友借用一下。又因手表是高档的东西,我将其还给病友时一定要有第三者在场,以减少意外的麻烦。我的三个儿子还捡过表兄弟们穿过的旧衣服。所以儿子长大后说:“我们爸妈年轻时吃了不少苦”。他们成人后很有良心,经常给父母嘘寒问暖买东西。双休日总是带我们去玩,或是在外面吃饭。带我们去过云南、广西、贵州、浙江,湖北,日本等地,去欣赏国内外大好河山旖旎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等。儿子的孝顺,已然成了我与老伴朋友们中的佳话。二姐的三个孤儿,对我们也非常真诚的感激与尊重。也许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结果吧。母亲最后一次来到九江时,见我家徒四壁,在返宜春时对我说:“你也很困难,我都看到了,以后你不用多寄什么钱了。”我回答道:“妈,您多保重,我还会一样的关心您的!”慈母就是这样关心他人,而不怕苦了自己。
八十年代初,我家买了一个中波的收音机。1982年在上海瑞金医院进修时,买了一个12寸的上海产黑白电视机,45岁时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戴上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说不出来的高兴,真是感慨万千。社会的发展使生活开始逐渐好转,不久儿子还给家里装上了电话嘞。随着儿子们的长大工作,自己与妻工资的增长,还用上了电冰箱和彩电。儿子后来又给家换上了四十八寸松下彩电,买了索尼照相机和摄像机,苹果手机等。我和老伴住上了明亮宽敞的电梯房,还常去游山玩水旅游,生活有滋有味,其乐融融。工作二十多年后才用上了手表,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余年时,我家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小轿车,住上了漂亮的新房。我们家的变化,仅是国家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改善提高中的一个缩影,充分彰显了改革开放的魅力!
现回想起来,手表虽晚些时用,但这又算得了什么?比母亲带着三个孤儿吃了上餐顾不上下餐,总要好得多呀。回忆这些琐事,决不是标榜或计较什么,那时虽然苦了一点,但有意义与幸福的事还是很多。父母是给我生命的人,我虽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事,然离要求还差得很远。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