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江岚印记


  我性格最大的缺点就是优柔寡断,但是在填写高考志愿这件事情上,我做到了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系,一头扎进了文学的怀抱。细细想来,这大抵是源于对文学的偏爱与执着吧。
  还记得到宜宾学院的第一天,在中文系的师兄师姐热情迎接新生之际,我的高中校友张登贵也特意到紫荆大道来迎接我。师兄比我高一届,是体育系专业的,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我们都曾就读于纳溪中学,高中那会儿,他当了三年的劳动委员,以天天帮同学扫地而出名,师生共知,遂得名“爱心大使”。也就是这样一位热心肠的“老好人”,让我从此和 《江岚》 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在进学校之前,我对硕勋大楼下考验男生女生的108梯有所耳闻。师兄来接我时,我便认为他是热心不减,要帮我搬东西上108梯的,然而当我们见面时,他右手接过我的行李,左手递给我的却是一份报纸,那就是 《江岚》。师兄告诉我,他是文学社社员,也是 《宜宾学院报》 学生记者,曾经作为学院学生记者采访过文学社社长胡松华,自己也时常参与文学社相关活动,对《江岚》 比较熟悉,感觉这个社团不错,所以提前让我了解一下。一路上,他从文学社的概况、组织机构介绍到社团活动等等,当时我真希望学校再多几个108梯,可以慢慢走,慢慢听,那样就能够更多地知道文学社的一些故事。直到师兄将我送至五楼寝室,我仍意犹未尽,而他离开前说的一句“江岚文学社值得加入”则让我把这个社团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开学不久,文学社果然招兵买马来了,当时的编辑部部长白灵和活动部副部长赵昌琼亲自上门到每一间寝室宣传,并且带来了 《江岚》 报、文学社简介和入社申请表。他们并没有对文学社作过多介绍,只是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爱好文学的种子,那么,江岚文学社就是一片让大家的思想开花结果的地方。那样的话深深打动了我们寝室8个姑娘的文学心,结合自己之前早已了解的信息,全寝室大家总动员,各自缴纳了10元会费,认真填写了社员登记表,就都欢欣地成了“江岚之子”。我们与《江岚》 的故事也就这样开始了。后来,我们寝室的姑娘们都成为了文学社各个部门的重要力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搭档、副社长何雨宣,文笔优美的她现为成都市郫都区第二中学团委书记,仍然笔耕不辍,文思泉涌,现已编印出自己的作品集子。现在想起来,大学四年里,江岚文学社陪伴我们从青涩到成熟,从懵懂无知到如今的能顶半边天,她就是我在宜宾学院除师兄之外的第一个朋友,相见恨晚,一见如故。
  如果说中文系是我一生无悔的選擇,那么,成为江岚人则是我一辈子的荣幸。
  和所有的江岚人一样,我曾以最饱满的热情融入到这块文学园地里。从积极应聘组织机构团队,决定要为江岚捐流引水,到担任社团活动部干事,副部长,再到部长。再到一年以后换届,社长的担子由胡松华交接给社长李贞容,在她的带领下,筹备迎新晚会、拉赞助、搞外联、丰富社团活动、报刊出版等等,成绩突出,得到了学院上下的一致好评。有时候,和社长李贞容回忆江岚谈起江岚的时候,她常说,我们这一代人在尘世间工作,心里最柔软的记忆依然是江岚文学社。我们有共同感,在大学四年中,让我们最骄傲的还是在江岚文学社的那段时光,那是我们燃烧的岁月,为我们整个人生奠定了一个非常高的基点。现在想想,那一年也是我自己身为江岚人的青春足迹,如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啊。
  本着“兼容并蓄、诗文并重”的宗旨和原则,江岚文学社在一届届成员的共同耕耘下,成绩突出,灌溉了一片又一片摇曳在校园里的文学绿荫。2004年10月,在中文系学生活动中心会议室,周世伟副主任召集社团指导老师廖小勤老师、社长李贞容和我,将江岚熊熊燃烧的火炬传递在我的手中。当时我既兴奋又忐忑不安,兴奋的是领导老师们和江岚人对我的信任,忐忑的是江岚已经是当时学校里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社团了,我如何才能保持现状,再创佳绩。
  为了不负众望,我又招贤纳士,组建新的机构。幸运的是,得到了远在江苏南通的老社长李新勇师兄的特别关心,个人出资为文学社建立网站,将江岚的魅力从校园展现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吸引了更多的文学青年和有关社团通过互联网交流,壮大了文学社实力。同时,在何雨宣、彭燕、任詹伊、程明、王森、王磊这些中坚力量鼎力匡助下,我们继续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过来了。2004-2005年间,社团活动丰富,先后举办了“唐宋名篇朗诵会”、“风雨杯”征文比赛、红楼梦文学论坛、桃花诗歌节采风;先后邀请伏飞雄教授、周建军教授、刘泰然老师等做了文学专题讲座;《江岚》 按期出版,文学社成员分别在学院、省市和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记得当时 《宜宾文艺》 的李竹老师,尤其对江岚社员的作品大加赞赏。虽然成绩和肯定属于过去,但写在由团省委、四川学联评选出的“四川省明星社团”里的颁奖词,却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褪色。
  江岚文学社成为了我们那个年代珍藏的记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发自内心的诗篇和文章,让我们的青春岁月永远不老。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情感的东西一如涌动的血液支撑着我的身体,鼓荡着我的思緒。江岚的点点滴滴在我的心灵深处已烙下了印痕。这就是江岚给予我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最虔誠的期待。
(作者系2002届中文系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