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育需下“两面功”
那是发生在我小时候的一幕。在春天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农村壮汉用板车拉东西,道路泥泞,板车东西有点多,轮子不争气地陷入了泥坑。壮汉肩拽拉绳,硬把自己当耕牛使,甚至前倾的身体与地面夹角不大了,竭尽全力地几番拼搏,奈何轮子还是在即将出坑的刹那又退回了泥坑。我爸爸见状慢跑前往,与壮汉一同使力,在车后推了一把,车轮终于出坑了……
多年前的一幕让我深受启发。若想板车运动,一般可施“拉力”,亦可“推力”,但想强劲驱动力,则须“推拉力”,即推力、拉力齐做功。对于学生教育也是同样道理,卓越教育应该是从教育的两面花力气。
第一,从任务划分,教育当从“立德”和“树人”两方面下功夫。“立德”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
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简言之,“立德”就是教“做人”的事,培养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人”就是教“做事”的活,培养学生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立德”要抓“思政工作”和“德育工作”两大块;“树人”要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两方面。
第二,从内容划分,教育该从“教学”和“育人”两方面做文章。“教学”需从教师如何“教”、学
生怎样“学”两方面求突破,如:如何使教师教好、如何使学生想学、如何使学生能学懂等问题,是实际教学中要思考的。“育人”应从“课内育人”“课外育人”两方面出实招。如: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皆属于“课堂育人”板块;而网络思政、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则归为“课外育人”范畴。
第三,从对象划分,教育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谋突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体
两面”,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力”相辅相成,“内生动力”和“外在助力”缺一不可。其一,浇花要浇根,育人必育心——内生动力。有人说,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授方法,一流教师传思想。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鱼是直接层面的,渔是方法层面的,“欲”才是思想层面的、本质层面上的内因。因此说,教师育心就是要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内心,让学生思想与教师思想共振共鸣。其二,十指分长短,恒毅有高低——制度助力。学生个性和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性,不可否认地决定了学生的自觉性不一,面对自觉性相对差的同学,除了思想的引导外,制度的约束依然不可或缺。
第四,从方法划分,教育要从“鼓励”和“批评”两方面动脑筋。“鼓励”和“批评”是“正强化”与“负强化”的关系,也是“胡萝卜加大棒”的具体实施。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单一的“鼓励”或单一的“批评”手段,好比对车只加以推力,或只加以拉力,效果显然不能达到最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奖罚分明,“鼓励”和“批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做到刚柔并济、恩威并施。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世物有阴阳,凡事有两面,教育亦当然。然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教”中有“育”,“育”中有“教”,无论从任务、内容、对象、方法划分的教育“两方面”,不是绝对的两方面,只是辩证的、相对的两方面,但卓越教育从教育的两方面花力气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