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座

新闻采写讲座 方舒妤/摄

新闻摄影讲座付欣怡/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人才培养讨论会

屋前的老人们徐越业/摄

吉祥花覃霜琼/摄

拦路酒黄柳艳/摄

织布全子孱/摄

历史街区张柳清/摄

水车莫静晓/摄

大型浮雕与主碑姚茂朝/摄

新闻卓越班同学参与节目录制

新闻卓越班同学在梧州电视台实习

新闻卓越班同学参与《扬帆新时代锦绣新广西》宣传拍摄
2001年,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新闻学院的中国特色的新闻学院建设模式,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现场会,决定在全国范围推广部校共建模式。2017年4月,全国“部校共建”模式深入推进,梧州市党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新闻学院(专业)正式启动,发挥业界学界各自优势,打造合作平台、建立合作机制,走新闻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路。
两年来,“部校共建”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新闻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思想保障有力。部校共建之后,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下,著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者郑保卫教授两次为新闻学专业的师生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专题报告,指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开设。学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书征文比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人心,有力保障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办学条件明显提升。两年来,建成了融媒体中心,购置了摄像机5台、单反相机20台、无人机2台、专业图书10000多册。通过“千人计划”实现了媒体人员和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双向流动,媒体资深记者邱洁玲、知名主播冯宇红、陈文静走进课堂,为同学们精彩开讲。通过到媒体挂职锻炼,专业教师充实了媒体从业经验。
学生实践机会更丰富。在用好院报、院网、院广播电台、学校官微等院内媒体的基础上,借助部校共建的契机,开拓了梧州日报社、梧州广播电视台等校外媒体实践基地,特别是梧州日报社的“融媒小厨”,代表了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能够为学生提30多个的实习机会。14、15级同学,先后到柳州三江、桂林兴安开展校外新闻综合实践,并将实践成果结集。课程的实践扎实开展,如依托《媒介素养》课程,开展了“媒介素养进社区、进校园”系列活动,并得到梧州电视台的关注报道。
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果,两年来,梁媛媛、范煜奇等9位同学考上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等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学生社团活动、专业竞赛、沙龙座谈蓬勃开展,返屋企民俗学社开展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富有特色,已经成为学生社团中的佼佼者。大学生通讯社培养了一批宣传骨干。第一期新闻卓越人才班20名同学结业。两年来,新闻学专业学生在光明网、广西日报等等各类各级媒体上公开发表的稿件和文章超过400篇,获得全国性奖励10多人次。
未来,我们将深化“部校共建”,定不辱使命。文/朱俊海
2014级新闻班篇
侗族姑娘,谁为你做的嫁衣?
谢东洪 杨舒婷每年春节,婚礼的氛围都会在程阳八寨的上空氤氲着,待嫁的新娘随身而携的几十套手工嫁妆,也会在热热闹闹地欢呼声中被抬进夫家······走在岩寨中,随处可见高高的木架上飘扬着青黑色的侗布,这些半成品的侗布,就是侗族姑娘嫁衣的初形态。
层峦叠嶂的异常闭塞,逼迫着侗乡儿女们依旧保持着自给自足的农耕形态:房梁上悬挂着来不及吃的、腌制了一年的肉类;正在建造的居所,材料便是山上的原木;就连遮羞蔽体的衣物,也必须从种棉花开始、纺纱织布后裁剪而得。
而侗族姑娘正是在这样闭塞的环境中,练就了一身本领:自己做嫁妆。
现年39岁的陈群丽,经营着一家卖侗族手工发饰的摊子,女儿在不远的镇上念高中。尽管距离女儿出嫁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她早早地就已经开始为女儿准备了嫁妆。陈群丽从自己母亲那里收到的嫁妆还有十几套没穿过,她估摸着这几年再做几套,凑足二十套嫁妆之后,就可以开开心心地送女儿出嫁了。然而,制作嫁妆的难度不小,对本身就不太会的陈群丽更是难上加难。
制作嫁妆,首先要从种植棉花开始。这是嫁妆制作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侗族人不太会将此项工作假手于人,购买市面上的棉花以获取便利,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这样的做法根本不能保证布匹成品是否是纯棉材质。
接着便是纺纱。纺纱是一门技术活,右手执棉,左手摇动着纺纱机,均匀地将棉花一点一点纺成纱线,而不耐心的制作者,就会将纱线纺得一节细一节粗,完全不合要求。
然后在织布机“啪”的操作声中,紧实、洁白的棉布就被一段一段地织出来了。效率高的织者,一天也就才能织出5米左右的布匹,但是完整的一套嫁妆里面可包含了几十件衣裤!
最艰难的持久战就要来了:染布。侗族妇女们常常会采摘自己种植的蓝靛草(侗族人通常称为“蓝草”,取其侗语发音“Ian”),将一匹宽约一尺,长三四丈的白布料,放到蓝靛桶里浸泡。数小时后,拿到河边清洗、晒干。这样反复3-5次后,一个夏天的时间里,布料由白变蓝,由蓝变成青黑色。染布过程中,妇女们基本干不了什么活,必须掐着时间点赶到染缸旁守候着。蓝靛草在侗族文化里有辟邪的意思,妇女们用蓝靛草染布,也是为了将幸运穿在身上,隔离邪气。
接着再浆上薯莨、牛皮胶,然后用甑子熏蒸,布料慢慢变成紫色。最后在平滑的青石板上用木槌反复捶打,使布料由粗变平,由厚变薄,由紫红继而发亮。生生不息的捶打声是侗布即将完成的信号声,量体裁剪后,一件嫁妆宣告完成。而几年以后,整套包含了20件衣服以上、大约5条裤子和5双绣花鞋的嫁妆的制作才正式落下帷幕。
2015级新闻班篇
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真相告诉世界丘传龙这是一句战地记者的格言,也是我这次采风后最深的悸动。
2018年10月13日,15新闻班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广西桂林兴安的湘江纪念馆,走党史,考察红军长征路,并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对湘江战役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是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浩大、鏖战最激烈、伤亡最严重、场面最惨烈的战斗,而且在人民军队近90年的战争史上,乃至现代世界战争史上,其残酷性、惨烈性能够与之相比的,也屈指可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政委、红军诗人陈靖在《黔山湘江》一诗中写道:“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尸体遍江底。”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在纪念馆中全体党员走进湘江战役纪念馆,同学们认真观看了馆内展出的一件件物品,陈列出的阵亡战士名单,重现的每一条战争路线。有人驻足展览馆中一些珍贵的图片资料前,拿出手机拍张照片,留下这难忘的一刻;有人目光停留在展柜的珍贵文物上,体会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一个多小时的参观,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湘江战役的历史,并深刻感受到了我党革命先烈为革命的胜利展现出的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而我更为感触的是,这些历史资料,相片等都是被活着的军人或者他们的后代记录下来的,我不知道那时候是否已经有了战地记者,可能这些就是战地记者用生命留下来的财产……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尤其是对“新闻学”这门课的学习,我慢慢的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记者有了一些的感悟。
“战地记者”,对于生长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职业,从事这个工作意味着远赴他乡、整天生活在战火硝烟的危险下,通讯受到限制,不能洗澡……“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这是一群与死神经常擦肩而过的人,也是一群与战争无关的局外人,他们冒险、冲动、热情,充满责任感,他们的工作就是力争在被不可预料的枪击、炸弹、导弹或地雷夺去生命之前,用文字、声音或图像将战争记录下来,向世界真实传递着战..............无论是在世界大战的巨型舞台上,还是在局部战争的弥漫硝烟中,最及时、最生动、最忠实地将战争实况报告给渴望真相的千千万万公众的,不是军方信使,不是一-般作家,不是历史学家,而是这些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以生命为赌本、去摄录战争场面的特殊的新闻人一一-战地记者。向战地记者至于最崇高的敬意!
卓越班篇
美是辛苦的劳汉燕在很多人看来,美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美有规则的美,整齐的美,凌乱的美,还有几何的美,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公园,路边的美化,都要讲究一种对称美,整齐美,和几何的美感,花草必须修的整整齐齐,一种几何的美感扑面而来,但是让人感觉有一点单一,而花坛中的草,和绿化的草里都不允许有杂草混合,生怕破坏了那整齐的美感。
现在城市的绿化用得都是同一种名为草坪草的草,它是一种观赏类的草,这种草现在在城市里被广泛使用,而玫瑰湖公园的草就是这种草,但是有泥土的地方就会有杂草,杂草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它在泥土中和草坪草相伴而生,但是人们为了美观就必须将草坪草中的杂草去除,但杂草和草坪草相伴而生,根系相互交错,极难去除,它需要除草工人用一把小铲子用力的铲下去,将泥土翻滚起来,然后用手一点一点将两种,甚至三种以上的草努力的分离出来,这种工作是需要耐心的,因为这个工作是极其耗费时间的。一天之内,工人也去除不了多少。
而梧州市地处中国的南方,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草类的生长也是极其繁盛的,一小块的绿化草坪中可以混杂着多种的杂草,而去除杂草的工作又是极其耗时间的,当游人在游览公园的时候,游人看到的整齐,单一,没有一丝杂草的草坪草的时候,背后是除草工人努力的体现,美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人创造的,美同样不是容易的,它是工人们一点一点用手分离出来的,是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