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鸟瞰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鸟瞰图
本报讯 5月20日,北京大学作为法人单位建设的“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项目批复总投资约17.35亿元,新建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建设周期为5年。成像设施是北京大学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学术前沿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成像设施主要建设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多模态高分辨分子成像装置、全尺度图像数据整合系统、模式动物与样品制备平台及配套土建工程。
成像设施建设将立足于我国已有的优势领域,聚集相关领域精英团队,进行自主的工程化设计和自动化改造,建立完备的核心成像设施,从分子到人,无缝覆盖跨越9个数量级的超大尺度范围,实现功能/分子和结构/形貌成像,具备动态、高灵敏度、无损观测能力。装置间通过全尺度图像数据整合系统实现有机对接,形成跨尺度、多模态、自动化和高通量的生物医学成像全功能研究平台,实现高端生物医学影像仪器装备的“中国创造”,在综合能力上成为世界一流的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自2018年4月13日成像设施项目建议书获批以来,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积极推进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统筹组织及协调设施各项工作,并获得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此外,北京大学还联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哈佛大学等国内外优势力量,共同完成成像设施可行性研究,着力加强和优化了设备自主研制与核心元器件设计方案。
成像设施经过了项目可研内审、主管部门预审及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评审等主要阶段,召开了10余场专题论证会与3场大型论证会,邀请数十位院士专家进行论证指导,不断完善项目可研建设方案。该项目已达到初步设计深度,为开展初步设计方案论证及投资概算评审工作奠定了基础。
成像设施建设地点位于怀柔科学城的核心区,将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集群效应,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目前,成像设施指挥部正在积极开展开工手续办理工作,力争6月底前动工建设。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北京大学工程建设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