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同学们也积极投稿,纷纷发来自己的好书推荐。法国哲学家阿兰曾说:“书籍是幸福时期的欢乐,痛苦时期的慰藉。”希望同学们能在书中找寻自我,感悟人生,在书的世界里探索遨游。
书名:《哈姆雷特》作者:威廉·莎士比亚内容简介: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突然接到父亲去世、叔父即位的消息。紧接着,哈姆雷特看见了父亲的鬼魂,父亲说明自己是被叔父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复仇。随后,哈姆雷特证实了自己的叔父是杀父仇人。叔父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被迫接受与其兄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因误喝毒酒而死去,哈姆雷特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叔父并嘱托朋友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推荐人:2018级公共事业管理班岑成霞推荐理由: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就是其中一个。世界名著《哈姆莱特》以剧本的形式,讲述了丹麦王子为父亲报仇的故事。这本书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妙的故事,更多的是那些令人深思的哲学问题,情感深邃的诗句,以及哈姆莱特和奥菲利亚那若有似无、虚无缥缈的爱情。书中的主角哈姆雷特的形象不算高大,他要求自己坚强,可是他又柔弱、忧郁,他看清了现实的黑暗,生存的无意义,想要逃避,可是又必须活下来为父报仇。不说这样立体真实有血有肉的人物唤起了人们对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的向往与回忆这样深刻而晦涩的思考,说得近一点,这些立体的人物更让我明白:其实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总是抱有保留的态度,对于未知的领域,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因此对于来之不易的的机会,就会从指缝中流逝。如奸王叔父所说,“旁人弄舌插足、老天节外生枝,这些都会消磨延宕想做的愿望和行动;该做的事情一经耽搁就像那声声感慨,越是长吁短叹越会销蚀人的精力和志气”。除此之外,书中精妙绝伦的诗歌语句,包含哲学气息,引人深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直到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书名:《白说》作者:白岩松内容简介:
《白说》是2015年9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部言语中的心灵之路。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推荐人:2016级新闻学班景丽蓉推荐理由:*我们读所有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一本好的书需要好的文字来诠释,从而找到自己,而在读《白说》一书时,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白岩松说过:“言语中的心灵之路,与我和我们的未来有关。”看这本书,他谈到了关于“幸福”是幸福能够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说到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幸福感,使我为之动容。说到关于“失败”,他说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成与败,看得淡然些,从容处之,所以往往经历过多次失败的成功者比机缘巧合下的成功者更能受到人们的敬仰。谈到的还有更多,从某个意义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我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本《白说》值得同学们去看的。
书名:《活着》作者:余华内容简介:
“我”听一个叫福贵的老人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家业一贫如洗。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在半路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作为搬运工,吊车时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老了的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伴。推荐人:2018级电子商务1班梁享推荐理由:
我有幸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中国当代非常有深度的小说之一,这本书就是余华的《活着》。我用了一个下午,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它如同有魔力般,让我不忍放下。在书中我们能看见兴盛、看见衰败、看见颓唐、看见生活怎样折磨一个人,看见离奇却又平凡的人生。但正如作者所言,这个故事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生活对富贵而言,真的是一条路,没有枝杈,就这么走下去,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倒下了就再站起来,继续蹒跚前行。他对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让我们对生活,乃至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与理解。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活着需要韧性,活着才是一件幸福的事。人生的意义或许真的不在命运之外,也许活着的意义就是在活着本身。当我们还在抱怨生活里的不如意,为生活中的不完美而纠结抓狂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你会更加感恩和接纳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平静与幸福,接纳生活给予的不足与苦难。他向我们传达了———起码以我现在的理解懂得了活着本身就是艰难,而延续生命则是更深层的艰难。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让我们感受精神和情感得到升华。
书名:《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石悦内容简介: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推荐人:2018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班朱逸霏推荐理由:
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能够读懂晦涩的《二十四史》呢?
《明朝那些事》,最戏谑的“正史”。
“很快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的身上,但同时,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在等待着他,只有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历经苦难,投入火中,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浴火重生,成为光芒万丈的神鸟。”乍看一眼,或许你会感觉这是从某个网络小说中摘录出来的片段,极难将它与一板一眼的史书联系在一起。可如今,有人开了如此描写历史的先河———《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采用了一种将历史学术与白话小说融合的写作模式,使得这本书在阅读时拥有了更多的趣味。读此书时,就如同看小说一般,动情之处有一定的代入感。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为好人悲惨无辜的境遇而深感悲怆,也会为坏人的洋洋得意而心生愤懑。在疲乏时拿出此书,静心阅读一章,便可困意全消。
有多少本史书,是描写的货真价实的历史呢?作者当年明月在撰写此书时,并不像一普通的作家,将别家的作品拿来读一读,将古人的正史拿来阅一阅,便开始写作。他也不像那些历史名家,书中的思想深邃难懂,提到的例证我们似乎都没有见过。
与以往历史题材的作品相比,它的语言独树一帜。该书的语言特色可以分为通俗、幽默、典雅、哲理四个大的方面。作者从词汇、句式的使用方面增加了语言的通俗性,他采用了新兴词汇、惯用语和当代的称谓语,也使用了许多方言俚语,降低了全书的理解难度。在句式上多用短句,使文章节奏轻快。作者巧妙运用了修辞手法,穿插了流行文化来加强文章的幽默性。
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读史使人明智,故荐此书。
书名:《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内容简介:
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推荐人:2017级汉语言文学2班钟贞明推荐理由:
读完《平凡的世界》,我内心泛起一阵涟漪,深深敬佩路遥笔下描写的平凡世界中的人的劳动精神。孙少安、孙少平两人平凡的的一生,却充满了奋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尽管他们一直处在生活的压迫中,被生活驱使,但是他们不懈奋斗,度过了那些艰苦岁月,最后有了更好的生活。此外,书中还有很多人可歌可敬,比如勇敢追求爱情的田润叶、田润生和金波,为人民服务的田福军等人。
这本书让我更了解生活,“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让我更了解人生,“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让我相信,艰辛的生活总会过去,幸福终会到来。
这本书语言朴实,虽然长,但是越读越精彩,越读越有滋味,书中人物的命运会越来越牵动我的内心,坚持读,就读完了。读完这本书,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马云说:“这本书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蹬三轮车呢。”因为这本书能给人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
书名:《北鸢》作者:葛亮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为主线,以他身后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作为背景,将政客、商人、伶人、军阀、文人等上百位民国经典人物事迹诉诸笔端,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眼前。推荐人:2018级新闻学2班覃斯霞推荐理由:
作者于安静平和中叙述民国时期的惊涛骇浪,以细腻的文笔展现书中人物的个性特点、生活环境、故事背景等。我虽不曾经历过那样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但通过本书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情节、一个个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个让人心里隐隐作痛的故事,使我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着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书中人物经历的帧帧幕幕印在我的脑海:收养来路不明的幼孩、具有儒家气质的慈母孟昭如;对人一视同仁,“不因为谁对他特别好而多给一分,也不会因为对方只是偶示爱意就稍有冷淡”的幼童时期的卢文笙;被人们争相唾弃、嘲讽,做日本军官姘头,最后杀死日本军官的名伶言秋凰;具有枭雄气概却又被形势所迫身不由己的土匪军阀石玉璞;坚决,果敢,看淡生死,却在得知丈夫死讯后一蹶不振,精神错乱的孟昭德等。书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是民国时期人物的缩影,他们波波碌碌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当时混乱社会的缩影。
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反复斟酌的书。书中有很多情节,值得细细推敲。我读了不下五遍这本书,每一次都会为书中的人物动容,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书名:《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内容简介:
讲述的是一个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家一个仆人哈桑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因为风筝把他给逼走了。后来他也跟他父亲逃到了美国,长大后阿米尔很后悔年轻时犯的错决定为哈桑尽最后一点力,让他没想到的是哈桑是他的亲兄弟,哈桑他的儿子就是他的侄子。最终他历尽艰辛,救出了侄子,并将他带回了美国的家。推荐人:201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4班贾雪珂推荐理由: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用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带给我震撼。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的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还有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心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书名:《山月记》作者:中岛敦内容简介:
《山月记》是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的第一本中文简体版精选集,收录中岛敦《山月记》《弟子》《李陵》《光·风·梦》等九篇代表作。中岛敦的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独出心裁,文字优美,探究人性的幽暗与自我的存在,充满现代特质,深获读者喜爱。
山月记以唐代传奇小说为素材,描述生性倨傲的诗人李徵在自尊心与自卑心不断交相冲突的矛盾下,终于化身为虎的过程及其因果。在名人传这篇寓言当中,作者藉由射术名手纪昌对无为无之我之境的体认,阐述自己对于无主义的批判。弟子一篇中,以子路为焦点,描述孔子与其门生如何在他们的时代里求取仁义之道,以及如何面对他们各自终将遭受的命运。最后李陵一篇,叙述李陵、司马迁、苏武三人在专制君主恣意而为的操控之下,各自所承受的命运。文中充满了悲剧文人内心的冲突、挣扎、孤独、绝望等复杂心态,是作者最引人注目的经典之作。推荐人:2018级公共事业管理班蒋先琰推荐理由:
唐代传奇《人虎传》中的李徴,是皇族之子,留恋仕途却恃才傲物、不满俗吏,致使自己仕途受阻,在郁郁不得志中最终发狂。但中岛敦的《山月记》中的李徴却是在自卑与自负两种极端的性格不断拗折中化为异物。他素有才名、自视甚高,他的自负让他不屑官场曲意逢迎,只想凭借诗名流传千古。但他同时又过于自卑,他不敢在诗道一途求师访友、精雕细琢,因为害怕发现自己才华不足,结果导致自己挑不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不得已再次入仕为官却发现先前自己瞧不起的同僚早已身居高位。这种失意和苦闷,更进一步加大李徴“懦弱的自尊心与自大的羞耻心”,孤独无处诉说,只能对月咆哮,主人逐渐被内心的野兽所驯化。
而这种人性的逐渐丧失,《山月记》要比《人虎传》体现地更为透彻。《山月记》里,李徴化虎后向友人托付后事时,比起濒临饥寒的妻儿,更关心微不足道的诗业,人性被自私的兽性所压制,进一步深化了李徴的悲剧。
我曾经对李陵做过很多次猜测,塞外苦寒,胡人饮食衣着都不同于中土,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却传来家人因自己遭诛杀的消息,不知他作何感想。《李陵》以李陵、司马迁和苏武作为线索人物,穿插交织三人的故事经历,尤其是李陵和苏武的对比碰撞,毋宁说苏武是理想中的人格,李陵则是命运折磨下的抗争到无奈,读完有些唏嘘。
《山月记》取材于中国传说,却是最富日本特色的篇目,充满日式文学发掘内心的意味。身有才华却受阻于怯懦的内心,既憧憬着宏伟的梦想,又羞于为之展现自己,“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实在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