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文化创意产品宜先守正再创新


  近日,陕西西安碑林区出现一尊可“变脸”兵马俑雕像,市民通过扫描就可将人脸投影至雕塑面部。工作人员称此项活动目的是为展现西安城市文化。对此,有人认为作为一项新兴产物,万事开头难,我们应该对其持鼓励和宽容的态度。笔者认为,这尊雕像以娱乐至上的方式呈现于大众,无法作为展现西安城市文化的载体。
  路人通过扫描将脸部投影于雕塑面部,对于体验者来说的确新奇有趣,但对于途经者而言有时却是惊吓。兵马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大部分民众对其一知半解,西安碑林政府这一“文化创新”仅仅只停留于娱乐层面,显然无法让观光者更深层次地了解西安文化。更何况,将庄重宏伟的兵马俑做成娱乐市民的新设施,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兵马俑原有庄严的特征,娱乐性大于教育性。同样是利用兵马俑元素进行文化创新,某商家和Air-Jordan的合作显得别出心裁。在合作过程中创作者在注入兵马俑灵魂的同时保留乔丹品牌细节,可以说这是在致敬兵马俑的同时又兼顾产品的佳作。如此,“变脸兵马俑”已相形见绌。
  在网络科技极速发展的当下,传统文化与网络科技结合创新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如传统的春节红包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互联网的开放性兼容性成为了文化创新的垫脚石。正因如此,许多商家为追求利益将文化改造为吸金工具,社交媒体上有人为博取眼球戏谑文化。他们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将文化变得面目全非。互联网的优势亦间接导致创新门槛的逐步降低,质量参差不齐的创新作品纷纷涌入公众的生活。所谓的文化“创新”究竟是融合技术下的发展还文化透明下的肆意妄为?
  就文化创新门槛过低、创新质量参差不齐而言,当今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整改文化创新制度,保证文化创新质量。对此,政府可仿效国家对人民币与国歌的严格管控制度。加强对文化创新项目的审核,促使文化在符合审批标准并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创新融合。但并非照搬该管控制度的强制性,否则将导致创新意识难以发展,文化创新效率低下。只有提高传统创新门槛,将无诚意的作品杜绝在文化创新的大门之外才是可行之道。
  西安碑林区举着对兵马俑创新的旗帜反而与传统背道而驰。在当今社会中还存在许多如“变脸兵马俑”一样的虚有其名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应真正做到重视其内在质量,非一味追逐“量产”。只有研究、尊重文化,做到守正创新互为一体,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正确的道路上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