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的思考乐观的生活
有两句看似相悖的警示铭文,一句是“一切都会过去”,另一句则是“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话读上去,不禁让人深深感佩先人的智慧。“一切都不会过去”是以时间推移的角度来看待生命。时间的概念是延续的,任何事情的发生与漫漫的时间长河比起来,便好像毫末之于马体,着实微不足道。可正是这渺小的一瞬,承载着过去,也预示着将来。作为时间链条的一环,这一瞬永久地印刻在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不妨可称之为命运留给你的永久烙印。而“一切都会过去”则从事物发展的逻辑角度理智达观地看待生活,给人注入了乐观积极的信念,让人快乐、勇敢地过活。简而言之,智者让我们悲观地去思考生命,且乐观地面对生活。泰戈尔的一句话特有韵味:“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的小小岛屿,而信念却指引着人们胆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未来。
对于不会过去的命运安排,人是十分渺小无助的。有些东西真的永远无法过去:你的性别、性格、出身、家庭背景、遗传疾病……这些命运的安排始终贯穿着时间的链条,就像古希腊早期的命运式悲剧。有时,我们就像那个推动巨石的英雄西西弗斯,劳而无功地将巨石从地面推至坡顶再反复从之。这种遭遇让我们不得不以悲观的态度思考,让我们对命运的悲喜无常而唏嘘。但是,作为“会思考的芦苇”,我们虽然无力抗争命运的荒诞性,但我们拥有叩问命运荒诞的责任和理由。它来自于信念,是那种乐观过活,一切都会过去的坚定信念。
孔子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可他却始终践行着“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誓言。可即使他曾经历了“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的极度困厄,他依然乐观地生活,依然保持着如赤子般安舒泰然的纯粹和兴复礼教、稳定王制的决心。文天祥不顾大厦之将倾的颓势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坚贞,叩问着命运的大门。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不可能不了解当时的形势,可他依然乐观,依然隐忍而将以有为。于是在他的墓志铭上深刻“仁至义尽”,而后人敬之、哀之、叹之。
其实悲观思考并不影响乐观过活,对于“一切都不会过去”的思考只是让人活得智慧些,让人有些敬畏感。乐观过活则是“一切都将过去”的真实写照,让我们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正如泰戈尔所说,命运的无常包围着小小的人类之岛,但我们却拥有信念和乐观,胆敢面对吉凶未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