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的感言
电工学课程是面向非电类工科本科专业开设的技术基础课。电工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很多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如何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任务。对教师来讲,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
针对传统电工学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将在线学习和线下课堂有机结合,并把工程实践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
穿上“互联网+”的外衣,基础课散发新魅力“DHU电工电子学习圈”公众号,将电工学教学从课堂拓展到课前和课后。为便于同学们学习,我建设了面向电工学的微信公众号“DHU电工电子学习圈”,内容涵盖了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控制、用电安全、仿真工具、电工电子技术新进展等相关内容。微信公众号上还设立了在线视频学堂、常用仪器操作等专栏,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积极推送与课程进度相关内容。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自动抢占学生的手机端,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平台,对学生电工学的自主学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采用“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有效解决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2017年9月开始,我们在电工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雨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开展了电工学智慧课堂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引入智慧课堂时间比较早,在教学中应用新技术也比较积极,电工学智慧教学模式受到广泛欢迎,学院很多其他本科生课程也纷纷引入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
基于微信和PPT的“雨课堂”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将视频、习题、预习资料推送到“雨课堂”,学生在微信端能及时收到信息,通过“雨课堂”的弹幕、投稿、答题功能等与教师交流;教师可以借助“雨课堂”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数据采集,量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把工程实践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虚拟仿真和工程案例引入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为了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我们构建了一套完善的电工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开发建设了一整套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电路仿真案例,并在公众号“DHU电工电子学习圈”上开设了Multisim在线学堂。我们将Multisim仿真软件引进课堂教学,运用仿真软件进行电路特性课堂演示以及虚拟仿真实验。其次,我们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例如,通过血压计的案例来讨论电桥平衡问题,通过金属探测器、电磁炉等案例讨论铁芯线圈和变压器等。再次,我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虚实结合的综合性的电路设计课题,学生在Multi-sim软件上自主完成电路设计、仿真、调试,并提交设计报告。最后,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
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在电工学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2017年和2018年,我们指导学生参加两届全国大学生电工技术基础知识与创新竞赛,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2人次。总的来说,“互联网+”智慧教学的形式能够大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作者系信息学院讲师、博士,主讲“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等课程,曾获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课程教学竞赛二等奖、2017年东华大学教学改革探索奖、2016年东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