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雨祺参加儿童民族融合志愿活动
编者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在浓厚教风学风的浸润下,我校在勤学上进、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文体艺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为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切实树立我校奋发向上、教学做合一的精神风貌,本报即日起开辟专栏,陆续分享晓庄青年个人及集体的先进事迹,传递青春正能量。
张雨祺,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现已被QS世界排名前十的世界顶尖公立综合研究型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早期教育专业录取,将于今年秋季入学攻读硕士学位。
“出国留学并非就多么荣耀,这个没有可比性,它跟工作、考研或者考编一样,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付出,只是我恰巧被拿到聚光灯下。”
张雨祺说,“任何一个人能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背后必定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漫漫长路,吾将上下而求索小时候的张雨祺曾忧虑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读完自己想看的书,学完自己想学的知识,但是现在,她开始积极地面对有涯之生、无涯之知,就像胡适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张雨祺非常感激幼师院的徐虹老师。至今她还记得第一次上徐老师的课,就被深深地吸引,徐老师的自信、博学,让她突然知晓原来知识的力量可以这么强大。当她对专业感到迷茫,当她急于求成屡屡受挫,徐虹老师都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让她学会了真实坦荡地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经历了填鸭式的寒窗苦读,徐老师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茅塞顿开,尽情释放属于年轻人的活力。”
正是这样,即使在相对宽松的大学氛围里,张雨祺也努力求学,丝毫不敢怠慢。因为她深深知晓,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尊重知识,保持好奇,探索未知。
保持赤诚,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在我看来,学为师范,将为人师,最为重要的就是有一颗赤诚的心。不管前路有多少的崎岖之路,我始终相信,正值芳华的我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也有无穷无尽的可能。”
张雨祺说,每当读到鲁迅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都忍不住热血沸腾。在她看来,在晓庄,从教室到图书馆,从宿舍到食堂,都不曾缺少奋发向上的青年,只是有时候突然会忘了学习的初心。
从酷暑到寒冬,张雨祺辗转在南京各处的幼儿园、幼儿机构,她想走进社会,听听孩子的声音,听听世界的声音。在金陵图书馆,她想着法子带孩子们消磨假日,把十二生肖藏在纸飞机里,放在图书馆里的各个角落,让孩子们去寻觅,并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动物;在幼儿园里,她静静坐在孩子身边,听他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说太空的故事,讲自己大大小小的梦想和期待;在自闭症康复机构,她努力牵起孩子的手,和他们说话,陪他们做生活里琐琐碎碎的小事,一次次地修改教案来适应他们。面对着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很多人问张雨祺值得吗?付出这么多时间心力,到头来不过是变成一张轻飘飘的证书,或者是简历上短短的一行简述。“很多事情是不能量化的,当你听过自闭症孩子突然冒出的一句 ‘老师好’,或者遇到家长握着手对你说:‘谢谢你的帮助,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老师。’我想,也许你会明白为什么我会那样动容,又那样坚持。”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张雨祺和很多青年学生一样,每天都有着天马行空的“奢望”。想爱、想吃、想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不过和王小波不同的是,她不愿意接受生活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也不想一天天平淡地老下去,奢望一天天无声地消失。
刚进校园的张雨祺,喜爱文学,她想着要是能出本杂志多好;对面火热的新媒体,她想着要是能有个公众号多好;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她又想不如参加个辩论、演讲该多好。既然想了,那就去做!张雨祺加入了校团委编辑部,两年做到部长;参与编辑或主编了六本杂志;多次参加省内学生媒体工作论坛,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前后进入了几个微信团队,后来成为“晓庄教务”微信团团长,期间公众号粉丝由五千涨到一万五千,推文总阅读量超过三十万;参加了学校的辩论赛,带领团队一路从第一场打到决赛,拿到亚军,并获得全场最佳辩手,接着又一鼓作气参加了演讲比赛……在这些看似简单纯粹的结果背后,是张雨祺为了达到平衡而不得不付出的更多的时间精力。晓庄朋友圈曾有红极一时的推文:“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晓庄吗?”张雨祺说,她见过。不仅如此,她还见过深夜十二点的元培楼、凌晨三点的崇一楼和清晨五点的宿舍。在无数个夜晚,她和她的伙伴们嬉笑怒骂,相互嘲讽又鼓励着走了一步又一步。
“大多数人都不是天赋秉异的才子,没办法看一眼就学会ps制图排版,au音频剪辑制作,也不能看几个演讲视频就掌握了无限的语言技巧,只不过在一场场自我怀疑和涅槃重生之中,我慢慢开始相信,原来大学生活真的可以自由多彩,原来我的人生还可以有这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