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知青一词,我们也许并不熟悉,但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知青是当时社会的一大潮流,国家派遣青年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者去建设保卫边疆。可想而知,生活在城市温室中的青年去农村是怎样一场艰苦的历练。七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那一辈人的年少时光,更是那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通过对29个同行人和陕北当地村民的采访,我看到了习主席那些不为人知苦痛磨练,也看到了他对待生活的积极乐观,和最终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的过程,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艰苦奋斗的青年楷模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习主席只有15岁却毅然决然地注销北京户口,走上去陕北延川县当知青的道路。一下乡他就面临各种难关,如“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些难关就连和他一起的知青朋友现在回想起来都仍然心有余悸,但当时的他丝毫没有退缩。和村民们一起劳动,他总是最后一个休息;挑扁担把自己肩膀磨出了血,垫上衣服破布继续挑,直到伤痕变成厚厚的老茧;他思想积极进步,却因为家庭的原因入党受挫,他毫不气馁,先后写了10份饱含深情的入党申请书,表达自己的愿望,最终成为党员。相比之下,我们没有那时的艰苦环境,却也没有习主席那令人佩服的艰苦奋斗精神了。
2017年10月18日,64岁的习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前谆谆教诲青年一代: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年那个历经磨练的青葱少年,如今成为运筹帷幄的一国领袖,是人民口中的“习大大”,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者,是中国梦的领梦人。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攻坚克难,不懈奋斗才是青春该有的底色。人民眼中的好后生七年的知青岁月,这29位被采访者向我们道出了他们心中最深刻的记忆。在他们口中,习主席俨然是村民们喜欢的好后生。凡是与习主席有过接触的,都能脱口而出习主席帮过他们什么忙:高小梅说:“近平教我写字。”赵秀全说:“近平帮我找猪。”赵胜利说:“近平帮老汉拉车。”……他与人民同甘共苦,从最初的挑水砍柴,到带领乡亲们修地坝、建沼气池、挖水井、开缝纫机社、办代销店……这些小事印在乡亲们的心中,也印在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平易近民,民必归之。”陕北高原的人民给了他很多关爱,在衣食住行方面照顾他,评价他不看他的出身,只看他为干活出的力气,甚至在有人中伤他“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时,异口同声地夸他“好后生”,使一场风波消散于无形。点点滴滴的关爱使他对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最终促使他选择从政这条道路。
习主席格外关心基层和民生可能正与这段经历有关,他更了解人民生活的不易。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说:“必须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每年的新年贺词中,习主席总不忘提及那些生活在偏远和贫困地区的人民,他亲自去那些地方和人民讨论脱贫之计,并送以真挚温暖的新年问候。
把民心当作自己最大的目标,致力于改善民生,习主席青年立下的志向不曾改变,从政的初心不曾改变,如他所说:“要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求知精神习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间,没书看的时候,他就走十几里山路四处借书。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时间阅读,晚上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在回忆自己当时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主席读书有自己的方法,他同时看好几本书,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寻找不同的佐证,了解分析这个观点。同时,他会思考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经过消化后变成自己的知识。和他同行的伙伴都说活儿多,没有时间读书。他后来表示:“听上去好像有点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学习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在那个年代,书籍匮乏,信息闭塞,环境恶劣,习主席都能坚持读书,坚持学习。但在物质优越,信息书籍丰富的今天,我们却懒于学习,懒于阅读,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我们应该从习主席身上学习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利用书本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实践学习中打好自己成长的根基。
自古有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得经历一个“不自在”的过程,古今中外的有成就之人,哪一个不是“头悬梁,锥刺股”。习主席不把当知青的岁月看作苦难,反而磨练自己,踏实做事,更加坚定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才会有今天的一番成就和建设。
如今,作为全党全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中国梦的领头人,习主席用自己奋斗的青春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中国梦是历史的,是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在一代代青年的奋斗中变成现实。党和国家关心爱护青年一代,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更要志存高远,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勇于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理想,为国家建设发展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