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管华诗院士,尊敬的于志刚校长,各位领导、老师、责编,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书法研究院衷心感谢管院士、于校长在百忙之中亲临“启笛国学书法系列丛书出版研讨会”!感谢各有关部门、单位的领导专家拨冗出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他以古诗词为例讲,古诗文经典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因此要不断传承下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国学书法系列丛书应运而生。接下来,我想谈三层意思:
一、海大书法研究院成立是国学
书法系列丛书创作的前提。
2000年以后,管校长以一位教育家的战略眼光,从建设综合大学的需要考虑,加强海洋大学大文科这个薄弱环节,与我多次交换意见,了解全国综合大学设置书法学院的形势,并责成我跟学校当时的其他领导吹吹风,交流意见。经过充分酝酿,管校长高瞻远瞩,一锤定音,决定成立书法研究院。
2007年4月28日,海大书法研究院正式挂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段成桂,省市有关领导,中国海洋大学书记冯瑞龙、校长吴德兴出席挂牌仪式。吴校长致辞。
吴校长说:“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书法研究院,是学校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李耀臻副书记宣读了学校成立书法研究院的决定及有关聘任情况: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受聘为书法研究院高级总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为名誉院长,袁守启(启笛)担任院长,王震、付小玲为兼职副院长,赵明轶兼办公室主任。从那时起,书法研究院正式办公。
领导越信任,就越应该办好。那时,我暗下决心,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把研究院办得更有成效。几经探索,设书法选修课、招生等条件不成熟。碰壁之后,我想书法研究院就要把功夫下在“研究”二字上,多出研究成果,出好研究成果。从此便拉开了国学书法研究的序幕。一些行政的事务与付小玲、赵明轶二位沟通后,他们去办,我集中精力搞研究。书法研究院成立至今整整12个年头了,我没有看过电视、电影(新闻联播除外),节假日从不休息,每天坚持研究工作均在12个小时以上,除了对原著的注释校对之外,每天晚上8点至12点,精心写小楷四个小时,雷打不动。这19本书中的小楷文字约计300余万字。仅《论语原文译文精编书法版》一书写了两年,《孙子兵法原文译文书法版》写了两年,劝世三书:《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写了两年。
其他加注释的国学名篇,书名一律加“今释卷”三字,正文也是用小楷书法写就。譬如:《朱子家训·增广贤文》《声律启蒙·驯蒙骈句》《红楼梦诗词》《古代散文韵语名篇》,再就是在我国文学宝库中三峰并峙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以上这12本成果,国家图书馆初步认定填补了国家书库的空白。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经考证:一位书法家连续写300多万字小楷作品并正式出版的尚属罕见。
其他我还用小楷书写了迄今为止最全的《毛泽东诗词》,还有《邓小平格言》《道德经》。
值得一提的是 《启笛书法二十讲》(一二三册)。在山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学校图书馆馆配图书招标中,此书被评为第一名,加印3000册。这是我在海大出版社出的较早的一套书,撰写时间跨度近三十年,这期间还在海大出版了《中国书法艺术赏析》。这两套书都深受读者欢迎。特别是《启笛书法二十讲》,从理论、技法到中国书法文化史话,毛泽东、郭沫若、启功三位书法巨人的书法艺术,收录了大量史料、图片,趣味性、可读性很强。
二、于志刚校长对书法研究院的鼎力支持,是国学书法系列丛书顺利出版成为社会文化成果的关键。
说实话,于校长任海大书记时我并不熟悉,他担任校长后,我主持书法研究院策划举办了一次“全国书法名家作品展览”,当时我很希望于校长能够带头参观,莅临指导。没想到他在忙完一天工作之后,深夜11点到我住的学术交流中心房间里,听我介绍情况和时间安排。第二天一早,8点钟于校长已经准时出现在展览馆门前,参观时他一幅一幅作品地细看,还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次接触于校长,使我十分敬佩他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还应提到,在与他的谈话中,我感觉到于校长很喜爱书法,但是他从不开口,我作为书法研究院院长有时主动向他表明:不管是自用还是送朋友,请校长尽管吩咐,却都被他婉言谢绝。于校长出访,需要书法作品作礼品,都是认真履行档案馆程序进行登记。照常理说,一校之长,本校老师写幅作品送他是很正常的文化交往。然而,于校长做到了一般人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为人师表,公私分明。这是我对于校长的敬佩之二。
第三,书法研究院的成果一批一批相继编写出来了,要印成公开出版物,首先要付出版社的费用。好在“肥水不流外人田”,我谢绝了北京一流出版社的劝说邀请,坚持把国学书法系列丛书全部放在海大出版社出版。我院在向于校长汇报出版计划时,于校长总是站在加强海洋大学大文科的高度,从落实习总书记建设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的大局出发,从切实贯彻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考虑,在经过必要的审批程序后,教务处、财务处等部门积极配合,出版费用得到及时支持,使海大出版社顺利出版丛书。可以说,没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有力配合,国学书法系列丛书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些成果理所当然是属于整个海洋大学的。
这里要提及的是,这套国学书法系列丛书的出版,海大出版社社长杨立敏功不可没。他亲自召开办公室和责任编辑紧急动员会,放下手中的其他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使19本国学书法系列丛书分期分批地按计划完成出版任务。责任编辑施薇、张华、潘克菊、郭利老师尽心尽力,不厌其烦地修正。办公室徐永成主任精心安排、协调、检查,没白没黑地接听我的电话,完成每一项任务。完全可以说,国学书法系列丛书,浸透着海大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们的心血,书上有名,我的心里更有你们的美名。
三、传承国学书法是国学书法系列丛书创作的原动力。
当今社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下,浮躁、腐败现象等有了根本好转,但是静下心来读一读优秀传统文化名著名篇,潜心练习练习书法的人,为数不多。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文化艺术工作者要扎根人民、深入实际,把创作当做自己的中心任务,把作品看成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他在视察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学校时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没有汉字书法,就没有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
然而,当今我们青少年的国学水平不高,写字能力太差,原因是被快餐文化抢夺了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于2017年1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包括书法诗词在内的传统经典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公共活动场所。中央的要求非常正确,早就盼望这样做了。其实,13年前我就把书法送进了校园。2006年,我把楷书《唐诗三百首》捐给深圳小学,刻成碑林,供师生课前课后学习参观。此举感动了习仲勋的夫人齐心革命老前辈。2006年12月3日,她让我陪她看了一个半小时,并合影留念。题词“好学向上”以示鼓励。2009年,我把小楷书写的《宋词三百首》捐给海口市人民公园刻成碑林,供人民群众欣赏学习。
话又说回来,我作为海大书法研究院的院长,有责任也有义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国学书法作品,奉献给社会、特别是奉献给贫困地区、灾区的青少年和广大读者。下一步要搭载国家“一带一路”的列车,把我们的国学书法系列丛书传播到国外,走向世界。
“国学传家,书法济民。”这是我的座右铭。实际行动有:一是我力所能及地把国学书法系列丛书送到中央国家机关的扶贫县点。二是我把书送到中小学名校、贫困小学的图书馆里,譬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山东日照金海岸小学、日照贫困乡镇的高兴小学等。三是应邀去北大大讲堂讲国学书法,并为12所大学颁赠《启笛书法二十讲》(一二三册)。四是应邀去清华大学讲国学书法和《自由贸易区政策指南》,他们把《论语书法版》当作传家宝,镇宅之宝。五是把第一部分先出版的 《唐诗三百首》《朱子家训》《声律启蒙》《红楼梦诗词》《古代散文韵语名篇》《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赠给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受到他们的热捧。
在我们海大出版的国学书法系列丛书之前,“书法济民”还有一例,2008年我还把书法拍卖款780万元全部捐给汶川地震灾区和贫困地区的学校,用于书法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增加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正是我们国学书法系列丛书的真正意义所在。2019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