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剧照
5月24、25日晚,以我校创始人陶行知先生为原型的大型原创话剧《行知先生》晓庄学院专场在方山校区音乐厅上演。陶行知的办学经历和高贵品质深深打动了观众,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现场掌声不断。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工委有关领导,我校党委书记陈华、党委副书记华春出席24日晚的活动。在宁兄弟高校师生代表及我校共计2000余名师生观看了演出。
凭借演员的出色演绎,陶行知的感人事迹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一尊凝固了七十多年的雕像“复活”在聚光灯下;一位心怀大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中国文化巨人,屹立在戏剧舞台上。该剧艺术再现了陶行知在南京创建晓庄学校、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在上海办学以及呼吁民主、最终梦回晓庄的动人故事,展现了陶行知先生伟大的一生,彰显了他万世师表、教育救国的崇高精神,引起了晓庄师生的强烈共鸣。
牢记使命 心怀大爱教书育人
教育界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已经作出了重要的努力,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已在世界各国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并有诸多国家付诸于实践,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我们南京晓庄学院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行知先生》通过南京、重庆、上海三幕剧展现了陶行知作为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信念与信仰,这一家国情怀,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的一种体现,值得我们晓庄全体师生悟透研深。话剧也真实再现了无论何种困境,陶行知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精神的真实写照。对我们师范生来说,陶行知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我们培养的教师,要以陶为榜样,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日本知名教育史学家、前中国研究所所长、东京专修大学教授斋藤秋男指出,“陶行知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美国知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大卫·汉森(DavidT.Hansen)《教育的伦理 视野———实践中的教育哲学》一书收录了世界十大教育家,陶行知是唯一来自中国的学者。2015年,陶行知铜像安放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这是常春藤高校安放的首位华人学者铜像。2016年,“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哥伦比亚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这也是常春藤名校第一次以中国人命名研究中心。
作为晓庄的一份子,我们有底气感到骄傲和自豪。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如何学习陶行知,从而达到“四有好教师”的目标呢?通过归纳总结陶行知的教育人生后我们发现,坚定的教育信念、崇高的教育理想、浓厚的教育激情、强大的人格力量、系统的教育理论、丰富的教育实践、突出的教育成果、良好的社会影响这八点是我们研究陶行知、学习陶行知,实现“四有好教师”目标的有效抓手。陶行知研究院 刘大伟
虽然学校的舞台条件有限,但一流的演员阵容带来了一流的演出效果。全剧紧紧围绕“先生”两个字做文章,行知先生抱着教育救国的宏愿,不辞辛劳在晓庄、在重庆艰难办学,一生都为了教育事业奋斗。主要演员很好地把握住了角色,充分刻画出行知先生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及学生的形象,表演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带给大家很深的感动。当看到晓庄烈士为正义献身,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老师、学生,都流下眼泪。这是一场有温度的、有情感的演出。文学院胡振龙
《行知先生》是一个场景剧,它选择陶行知一生三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去呈现他的教育实践、精神探索,再现了先生执着的心路历程。话剧运用了多样的艺术形式,有歌舞、曲艺、数来宝,朗诵等等,朗诵在很多场合都用到了,营造了丰富的内心独白的空间。同时,话剧在创作上很注意美学的调剂,悲喜交集、冷热交替,节奏非常流畅,演员们全情投入,观众们深深地被打动了。此外,话剧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是,将陶先生的一些经典语录以及和晓庄非常有渊源的歌曲,像是 《锄头舞歌》《朝阳歌》都融入其中,因而这部话剧对于我们晓庄的学生了解行知先生、领会行知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学院 王雪
上个世纪初的中国,集中西教育大成的行知先生看到四万万同胞人权上饱受帝国主义蹂躏、生活上遭受军阀恶绅欺压、思想上被封建愚昧重重束缚,深感想要救国,就要先拯救底层人民;想要让中国崛起,就要先让乡村有教育。1927年,先生联合有志之士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这里就是我们南京晓庄学院的始发点。整出话剧让观众全面了解了先生呕心沥血创办乡村师范教育的曲折历程,其任劳无怨甘为中国底层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
2012年,我从安庆师范大学毕业来到南京,非常幸运地踏进晓庄门,成为晓庄人。7年多的学生工作中,我时刻牢记着行知先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谆谆教诲,对学生真心、求自身真实,尽己所能成为一名师范教育事业中有价值的人。晓庄的精神已深深融入我的血液中,祝愿我们南京晓庄学院秉承行知先生教育为民的初心,把师范教育创办得越来越好。美术学院 高进
学陶师陶 立志传承行知精神
《行知先生》让我看见了不一样的陶行知。观看话剧之前,我认为的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是抽象的甚至神圣的。通过这部话剧,我看见了一个“活生生”的陶行知,看到了他创办晓庄的不易、面对学生牺牲的悲痛、维持育才的艰辛,更看到他为中国教育的奋不顾身。
这部话剧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为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爱满天下的大爱情怀一一展现了出来。当演出即将落幕,陶行知先生的脸模和手模缓缓地出现在舞台上,眼泪忍不住在眼眶中打转。先生的一生,经历了生灵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他逆流而上,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谢谢您,陶行知先生!作为晓庄的一份子,我骄傲!马克思主义学院17思政 龙玺观看话剧后,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原本存在于书本和老师们口中的陶行知变得更加鲜活,晓庄的诞生承载了行知先生教育救国、爱满天下的精神和梦想,作为一名晓庄学子,我非常骄傲和自豪,选择南京晓庄学院、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比荣耀!幼儿师范学院 姜丽萍作为晓庄的一名学生,观看描述老校长一生故事的话剧,对于我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在剧中,老校长凡事总是亲力亲为,他说“教学做合一”,他自己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做到了。看完话剧后我想,如果要给晓庄一个标签,我觉得应该是“未完成的”和“可成为的”。因为教育事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事业,教书育人是每个时代都必须的,更是每个教书人的使命,而我们老校长推行的平民教育,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等的教育理念,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晓庄人要永远传承下去的。而我坚信,我们每一个晓庄人都是一个让晓庄变成“可成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珍当老校长说到“教学做合一”时,我和周围的同学都产生了共鸣,那一刻,大家脸上露出自豪的微笑;而当育才学校因资金周转不开,老校长求助无门,在雨中悲伤穿行时,许多同学忍不住留下眼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或许是对老校长伟大一生的最好描述。当大幕落下,大家自发地全体起立,掌声雷鸣,情不自禁地向着老校长雕像的方向鞠躬致意。不仅仅是为了行知先生教育救国的故事,更是为了他给予我们的精神,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永远牢记在心的最珍贵的宝物。电子工程学院 沈睿我被行知先生坚持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深深打动。特别是抗战时期,他为流离失所的孩子们建立育才学校,为了让孩子们能继续接受教育,四处求人。先生可是一位师从名师的留洋学生啊,他本可在大学里当一名每月有500大洋收入的教授。但他放弃了这一切,坚持乡村教育、平民教育,哪怕为此他当掉了自己唯一的一套西装。
我来自农村,因而明白乡村教育的艰辛,也知道如果能遇到这样一位导师是多么幸运又幸福的事情。行知先生说,当老师,重要的是要有爱,爱知识,爱孩子,爱人类,爱世界。作为晓庄的一员,我也要将这份爱继续传递下去。外国语学院 谢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