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前语 继外卖小哥赢得了 “诗词大会” 冠军, 共青团设立了 “华服日” , 重庆交大校园文化建设也一直追寻着传统文化的步履。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热爱诗词文化, 关注传统礼仪, 在这个科技突飞猛进的快节奏时代, 依然醉心于重温诗情画意, 品味细水流长。
(大学生新闻社)
戏曲进校园:
一部《意中缘》,一片川剧情
人文学院2016级 左诗雨 曾晞媛 陈湘
4月12日下午, 双福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二楼剧场乐声铿锵、 掌声阵阵, 重庆市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重庆交通大学专场精彩启幕,来自重庆市川剧院的艺术家们为交大700余名师生带来经典川剧弹戏 《意中缘》 。
《意中缘》 作为川剧的经典剧目, 讲述了钱塘才女杨云友与父亲相依为命, 卖画营生的故事。 恶僧是空贪其姿色, 欲霸占杨云友, 因此以为杨云友和松江才子董其昌做媒为由, 接近于她, 杨云友不明真伪, 欣然允之。 是空令街上无赖黄天监假扮才子董其昌与其成亲。 完婚后的回程途中, 杨云友见黄天监举止粗鄙, 在船舱以画梅花识破黄天监, 在被是空霸占的女子妙香的计策下,与反水的黄天监一起, 将是空沉入江中。
川剧院将本场戏分五场演出。 戏剧由 “路人买画” 拉开序幕, 在 “上门求亲” 和 “登舟拜堂” 后, “画梅探婢” 将整场戏推向高潮, 随即又在 “露丑沉奸”中进入尾声。川剧院的演员们妆容精致,服饰华美, 标准的戏腔、 地道的方言、 优雅的动作及准确的走位引得同学们掌声连连。 无论是两面三刀、 阴险狡诈的和尚是空, 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杨云友,还是幽默搞笑的无赖黄天监与聪明伶俐、机智勇
敢的侍女妙香,都被赋予鲜活生命, 立体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戏剧演员们时而婉转轻诉, 时而引吭高歌; 时而仰天大笑, 时而忧愁暗生, 一举一动、 一颦一笑, 甚至一个眼神都牵动着台下同学们的心。表演中, 演员们还不忘与同学们互动交流, 一问一答, 欢声笑语不断, 现场气氛和乐融融。
演出在热烈且持久的掌声中结束。经管学院工程造价专业2016级唐林玲在观看后说: “以前一直觉得戏曲枯燥乏味, 但今天的川剧很幽默,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川剧, 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 使其在发展中历久弥新。”
据悉, 重庆市川剧院是在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 朱德、 邓小平关怀下, 于1951年成立。该院曾登上美国 “林肯中心艺术节” “荷兰艺术节” 北美 “点亮多伦多艺术节” 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 德国 “威尼斯登国际艺术节” 等世界顶级艺术交流盛会, 赢得了 《纽约时报》 《华尔街日报》 , 英国 《金融时报》 的高度评价。
书情怀画诗意,感受文化熏陶
人文学院2015级 刘佳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 大学生作为最富创造性和传承性的群体, 在延展传统文化的内涵、 丰富拓展传统文化的内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活中的发展情况, 我们采访了书画社的副社长王丹丹。
书画社自成立以来, 每周四下午都会开设书法和绘画的教学大课,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了很多书画爱好者。 “我们开展过很多书法绘画文化活动,比如‘妙笔金秋’ 书画大赛, 同学们的参与度都很高, 一开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不够自信, 认为来参赛的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但是后来通过我们的讲课和他们现场的体验也都克服了这种心理。” 王丹丹提到, “而且当时我们也组织了 ‘百米长卷’的活动让现场的同学无论参赛与否都可以在长卷上书写绘画, 我觉得这个特别有意义, 因为我们在参赛区域铺设了百米长卷, 也安设了笔墨, 你可以写画任何你能想到的东西。”
“我觉得画画更多的是通过形体和色彩表现自我, 书法则是探索。” 王丹丹在讲到自己对书画艺术的理解时谈到,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 但画的价值就在于, 可以大胆地表现自己, 表达愤怒、 喜悦亦或是失望, 你画的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画面, 那和你的生活经历、 情感体验密切相关。 对我来说, 我觉得绘画所带给人的冲击力比书法更大, 因为那是绘画人对自我的表达。”“谁说理工科校园不能舞文弄墨、 肆意人生?至少作为一名书画爱好者,我们的心中是有这样一份情怀的。 ” 王同学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因为在绘画创作时你不用去想繁琐的计算题, 也可以摒弃枯燥的图纸, 来参加书画活动的同学们完全可以在这里随意表达、结识良友, “这就是我们的初衷,举办这类活动就是给大家一个舞台, 一个成全。” 这也是书画社一直以来的理念。“我们通过举办活动、 书法绘画教学就是想让同学们放下手机, 静下心来练练字, 因为这样能够品味到不一样的东西。 ” 其实揣摩书法就是在思考人生, 当我们沉下心来会发现自己思维开阔、逻辑严谨, 探听到最真实的自己, 生活不应拖沓,练字也是如此, 一个漂亮的书法, 绝不是犹犹豫豫能写成的, 只有当你有自信、 果敢时才能下笔如有神, 字自然也就浑然天成, 而这一过程感受到的是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琴瑟和鸣, 奏文化之音
人文学院2015级 张杰雅
古筝社成立于2016年, 由于创立时间较短, 作为创立者和现任社长, 来自2016级给排水专业的欧阳常悦表示 “压力山大” 。欧阳常悦从七岁就开始学习古筝,一直坚持到现在, 因为学习乐器, 让她和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谈及创立社团的初衷, 她表示: “为了给学校所有古筝或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者提供一个专业的交流学习平台” 。
“术业有专攻” , 古筝的学习与演奏是古筝社最大的特色,社团积极参与学校的大型活动和晚会表演, 通过这样的展示, 让社员得到锻炼的同时,令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与底蕴。社团的表演也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越来越多的学院和社团邀请了古筝社参与他们的晚会活动。
参与大型表演的同时,古筝社自己也有传统的特色活动—— —古筝文化艺术节。在艺术节中, 社团的成员会集中展示每一学期的成果和作品。古曲奏响, 余音三日绕梁, 在袅袅乐声里,古筝社还准备了灯会,在娱乐放松的小游戏里,大家触摸和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谈到传统文化的时候,一般人所理解的传统文化符号就是汉服,民族乐器等。对此, 欧阳常悦讲述了自己的见解: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人们在浮躁的心境与环境下的一种自我沉淀方式。如今,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快文化的发展, 让许多人感受到迷茫。传承传统文化, 让传统文化走上街头,走向我们的生活, 引起人们的兴趣, 发展自己的爱好。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会因为这样的原因去研究历史文化, 从宏观的文化, 到最细节的部分。” 在欧阳常悦口中,古筝社也是一个为了让大众爱上传统文化而搭建的平台, “我们还是以声乐为主,古筝作为一种传统乐器, 本身就有一种浑厚的音色,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家在社团里一起学习分享时,会感觉天地就在自己的指尖, 听者也会融入其中。”
让『异装』变传统
人文学院2015级 蒙宇
从2017年穿着汉服的林志玲霸屏纽约时代广场到前不久中国共青团发起 “华服日” 的活动, 都给汉服文化热爱者燃起了新的希望。 2015级人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侯雯倩同学也是其中的一员。
“汉服的主流特征, 一般都是交领右衽,然后它所有的地方都是用系带的, 只有很少一部分会使用盘纽或者是纽扣。领子一般是交领、 对襟, 圆领少一些。然后衣袖的话,根据它的功用不同, 就是长短, 还有宽窄都是不一样的。” 讲起汉服的文化和礼仪, 侯雯倩显然已经是烂熟于心。从初中时期开始, 侯雯倩就通过网络接触到了汉服, 那个时候的汉服在她心里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直到高中, 加入了学校新创立的 “国学社” , 为了让这个新生的社团站稳脚跟, 侯雯倩跟着社团里的其他小伙伴开始一起探索和了解汉文化, 她发现原来汉服不是某朝古装, 而是汉民族固有的传统服饰,它不能代表历史, 却见证着历史。这个摸索学习的过程也让她真正爱上了汉服文化。
在学习汉服传统文化的路上,侯雯倩表示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第一次参加桂林当地的 “汉家衣裳交流会” 时, 第一次参加活动的她有些紧张, 大家都身着汉服,一起庆祝端午, 祭奠屈原, 其中有刺五毒等传统活动, 都让她真切感受到汉服文化的魅力,也体会到大家对汉服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从那以后, 汉服在她的心里刻下了更深的烙印, 也让她领略到汉服的魅力不仅仅外表的华美。
对于汉服,侯雯倩表示并没有把它当成简单的个人爱好, 她说: “汉服在我心目中就是我一件日常的服饰, 只是说现在它还没有到每个人都能接受它的时候,但我会向大家去推广。” 由于汉服文化的影响, 生活中的侯雯倩在选择服饰的过程中也会尽量地选择带有汉元素的衣服, 比如刺绣,交领等等, 这些汉服中的小元素都会特别地吸引她。除了服饰的喜好, 侯雯倩还特别喜欢参观博物馆, “我们的历史, 我们的文化, 他们留下的那些印迹都让我非常感兴趣。”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汉服,但大部分人也只是在一旁保持质疑和观望的态度, “现在我们穿着汉服上街, 仍然会有很多人问你这是韩服吗?和服吗?这样穿好奇怪。” 但这些质疑声并没能阻拦他们热爱汉服文化的决心。
“我们希望以后大家都能够多接触和了解到汉服文化,在过年过传统节日的时候,能够穿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服装。” 侯雯倩说道, 他们一直在努力地拍跟汉服有关的微电影和照片,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邀请不同的人参与进来。未来如果从事传媒工作, 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和知道汉服的美, 并慢慢地去接受它, 使汉服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