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古城教育集团:“破壁”打造中小幼一体化


石景山区古城教育集团 石景山区古城教育集团

北京市古城中学 北京市古城中学

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 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

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 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



石景山区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为目标建成区内第二教育集团——古城教育集团。自此,集团内6 所成员校打破校级壁垒,组成“教育共享体”,为中小幼一体化衔接、优质资源最大化等做出有益的尝试和带动。

课程共享: 跨段过度 “零压力”

古城教育集团成立第二年, “周五俱乐部” 课程应运而生。从语、 数、 英, 到史、 地、政, 再到理、 化、 生, 中学以趣味教学的方式, 向小学全学科开放。也是从这时开始,小学生开始了解什么是磁悬浮、 如何检验DNA、 怎么自制汽水……今年, 学校将继续优中选优, 在 “周五俱乐部” 课程中开设12门学科供小学生选择。古城中学还先后开设了以 “周五俱乐部” 、 西班牙语、 通用技术为代表的跨学段体验课程。随着集团的不断壮大, 中学校园不再只是六年级学生的身影, 也渐渐出现石景山区第一幼儿园、 石景山区第二幼儿园、 古城第二小学分校、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石景山实验学校等另外5名成员校学生的身影。课程不再是一家之谈, 而变成集团内的共享资源, 为给学生带来更多丰富的学习体验而开放。

师资集训: 互通有无拓视野

在古城教育集团的成员 “契约” 中, “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实施集团内部骨干教师流动制度” 是成员校彼此之间共同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2016年3月, “五瓣丁香” 集团课题正式开题。 “五瓣丁香” 中的“青年公社” 和 “心灵驿站” 两片 “花瓣” 就直指集团内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流动。在 “青年公社” 活动中, 古城第二小学牵头为集团内青年教师开展师德修养、 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据古城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学校参加此次活动的教师先后共计60人。在专业技能提升方面, 中小学开展 “同课异构” 公开课展示, 以不同学段的教学方法讲授同一知识点, 共同切磋、 相互学习。在“心灵驿站” 活动中, 古城中学4名心理教师走进小学, 为小学班主任教师开展专项辅导和讲座等活动, 帮助班主任教师提升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并传授化解师生矛盾的小窍门, 促进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能力提升。此外, 心理教师还为小学生开展心理讲座, 为小学阶段的心理教育 “加料” 。去年, 两片 “花瓣” 合二为一, 更名 “教师成长” , 更是将集团内教师队伍视为一个共同体, 同根生长。更名后, 集团内成员校将在今年开展定向越野等团建活动, 增进彼此感情。同时, 将面向党员、 青年教师、 班主任等不同层面开展多次主题培训。众人拾柴火焰高。对于古城教育集团来说, 形成合力的教师团队将晋升为 “王者之师” , 战无不胜, 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提供核心竞争力。

合力育人: 打造有厚度的七彩童年

经过几年的努力, “五瓣丁香” 花开饱满, 形成 “教师成长” “阅读书会” “运动与健康” “科技与创新” “七彩阳光” 5项特色活动。今年, 古城教育集团将继续推进校园足球的开展与落成, 并建成校际联赛机制; 将以古城中学这一北京市科技示范校为龙头带动整个集团科技教育发展; 将举办集团音乐会, 展示艺术教育成果。从音体美出发,为集团内学生打造有厚度的七彩童年。

 

北京市古城中学 北京市古城中学

学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有特长为宗旨, 通过 “传统文化养化人、 实践活动历练人、 高雅情趣陶冶人、 国际视野拓展人” 的教育途径, 不断研究探索先进的育人模式, 培养未来社会积极而负责的优秀公民。

学校打造西班牙语实验班、 卓越工程师 “1+3” 试验班、古城中学金声班、 古城中学美术班等特色实验班, 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特色办学, 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多次被评为区教育先进单位, 区人民满意学校, 区精神文明单位,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被新京报评为最具幸福感的学校, 被北京晨报评为京城最具加工能力领军中学等荣誉称号。

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

学校以 “微笑教育” 为办学理念, 打破国家、 地方、 校本课程边界, 依据学科属性, 以 “微笑教育” 为文化场, 依托学校整体文化环境, 精心构建课程框架、 研发课程内容, 从悦智、 悦动、 悦艺、 悦文和悦尚五大领域构建 “和悦课程” 体系, 使 “和悦课程” 成为宣传文化的阵地和浸润学生的园地。

学校规划开放性楼道主题图书馆, 营造 “书香生活圈” ,在研究专题的引领下, 构建以年级主题为序列的 “书 · 旅”课程体系: 注重传承传统文化, 开设多种以非遗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课程: 剪纸、 泥塑、 衍纸、 京剧脸谱等, 探源民俗民风, 让学生充分了解华夏文明, 浸润传统文化情; 注重实践探究, 开设多种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课程: 博弈棋、 疯狂小博士、 STEAM课程、 创客等, 让学生走进生活, 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为持续发展做准备。同时, 学校营造精彩纷呈的校园节日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和个性特长的舞台。

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

学校秉承 “生活教育” 理念, 以 “会学习、 会生活、 会创造” 为育人目标, 以建设一所 “学习的乐园, 生活的家园” 为办学目标, 坚持 “用心做教育” 的办学宗旨, 倡导 “学知求智, 幸福成长” 。

在课程文化上, 学校推行课程实验, 开展生活教育的课程研究, 开发了节日课程、 二十四节气、 食育课程等; 在课堂教学文化上, 坚持教学做合一,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开设了小先生课、 整合课等; 在校园环境文化上,围绕益智、 海豚等元素, 营造师生乐学、 乐教的场所;在管理文化上, 坚持正向制度、 人文关怀、 民主治校;在教师文化上, 提出教师社会、 专业、 生活文化的协调一致, 重视教师幸福感; 在公共关系文化上, 提出开放办学, 重视学校与集团兄弟校、 家庭、 社区、 高校之间的联动合作。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

学校以 “为学生的可持续成长奠基” 为办学理念, 以 “建设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学校, 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新型公民” 为办学目标, 大力培养学生多方面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校建立了凸显九年一贯制学校的 “一贯一和” 管理结构。 “贯” 是指在管理和课程时间轴上, 将行政、 年级组、 学科教研组作为九年的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和实施; “和” 是指两个学校合二为一后, 倡导和建设融合、 和谐的学校文化。学校构建了 “一贯一专”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贯” 指打通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和师资, 逐步形成教师1~9年级的纵向循环流动机制, 以达到资源共享、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为目的。 “专” 是指引入专家团队指导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实施水平。学校完善了学校九年的 “一贯一连” 课程体系。“贯” 是课程纵向贯通, “连” 则是学科间的整合。以 “贯” 和“连” 作为课程设计原则。建立了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综合实践类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框架体系。

石景山区幼儿园

幼儿园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健康快乐、 自信自主、 勇于探索、 兴趣多样的幼儿。幼儿园以教科研为依托, 开始了园本化大胆尝试。从游戏材料提供、 游戏环境创设、 游戏指导策略等方面入手, 以自制材料为基础, 探索形成了以小班娃娃家、 中班小吃街、 大班科学屋为亮点的特色游戏区, 为幼儿营造出一个自由游戏、 快乐发展的成长空间。幼儿的想象力、 创造力、 动手能力、语言交往能力、 合作能力均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作为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校, 幼儿园组织开展了非遗系列活动, 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熏陶, 在实际活动中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景山区第二幼儿园

幼儿园把幼儿发展放在第一位, 以 “尚美崇德, 戏剧育人” 为办园理念, 确立了 “依托戏剧特色课程, 为每个孩子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 为每位教师创设自我成长的平台, 为每个家长构建和谐共育的家园” 的办园目标, 形成了 “仁爱、 协作、 乐群、 创新” 的育人目标。加入古城教育集团后, 借助古城教育集团的科技嘉年华活动, 幼儿园以专业培训为引领、 引入科技元素、 创设发展平台、 助力小幼衔接, 不断扩展课程资源, 不断提高办园质量, 为每个孩子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