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推动思政创新 筑牢育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近年来,我校不断探索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努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阵地篇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
 融入社会课堂  在实践中锻炼
  “引水源的防护栏新建好了,周围的绿树增高不少。”张家岩的村民如是说。去年暑假,由2名高校教师、2名成都日报社记者和24名校园记者组成的“四年十分”国情社情观察团实地考察调研简阳市东溪镇高端装备产业园和五指乡张家岩两湖源饮用水源保护地的发展,全媒体报道东进简阳新进程,从一个个故事里勾勒大变革时代的微观图景。观察团通过纪录片、摄影、手绘、H5、深度图文、抖音等作品全媒体报道新简阳,各类作品发表于成都大学官方宣传平台、中青网、成都日报等媒体平台,累计浏览量达10万余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同时,“情系援访对接,筑梦法律服务”实践团队奔赴新津调研援访对接机制。“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延安专项小红星团队以“互联网+-扶贫”为团队理念,以了解延安富县吉子现镇苹果园发展、精准扶贫情况为目标,力争改善当地三农问题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橙意”团队选定通过走访学校绵阳市北川县部分家庭困难学生,调研我校学生和家长对国家以及学校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并且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国家和学校相关资助政策;此外通过问卷访谈调查北川县震后十周年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
  学校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工作原则,围绕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观察、科技支农帮扶等方面,组织校级项目、院级项目、自选项目团队,深入乡村、社区、街道、厂矿、军营,尤其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
  多种形式并用 拓展育人空间
  “与信仰对话: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经验漫谈”讨论认真而热烈。今年5月,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下简称“青马会”)会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我校青马会自2017年3月成立以来,“无负青春经典悦读会”、“嘤鸣共进时政研习会”等一系列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参与接待来校交流的台湾高校师生参观工作并与之进行社团工作交流。青马会开设专栏网站、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开赴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开行多场集体学习研讨。青马会参与成都思想理论类社团联盟线上联谊、全面与校社联进行管理对接并接受相应培训,并获评校“活力团支部”,青马会会长代表参加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并发言获国家级媒体报道、应邀出席省外知名高校同类社团成立大会并进行交流。
  青马会指导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岳鹏说,“青马会坚持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力求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跟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通过理论研究、著作研讨、时政研习、访问交流、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会员们思想理论水平,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马会会员章碧松同学说,“在青马会的两年里,我和同学们提高理论知识,不仅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更成为了宣传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与‘蒲公英效应’,扩大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新成果,将学习实践活动向广大青年学生拓展和延伸。”青马会会员张霞同学感叹到,“青马会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青马会的例行活动是读书会,这种形式既是传统的,也是常读常新的,会员在相互交流心得中获得思想的升华。”讨论时政、讨论哲学,增强共产主义信仰,提高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青马会会员李梅最大的感悟是会员之间的交流。她说,“和大家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受到的启发很大。”曹勇说,“青马会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青年理论宣讲团深入扎根基层开展理论交流,用浅显朴实的故事讲清楚大道理,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我作为一名青马会成员深感自豪!”
  “宁停十分都不抢一秒”、“年轻人有的是时间。”市公安局交通宣传处民警,《谭谈交通》节目主持人谭乔作客“名师沙龙”时妙语连珠。谭教官认为要保障交通安全,就要从思想意识上解决问题。他将思想意识分为安全感、责任感、荣耀感。他强调我们应当提高自身安全感的同时更应该为别人的安全感考虑,做一个充满交通荣耀感和有责任感的人。
  以玫瑰之夜“Rose’s evening”为主题的朋辈沙龙活动如期举办,活动促进学子间的交流,有效地引领了女大学生思想工作,学校易班工作站携E+团队的朋辈沙龙系列开展的有滋有味。
  近年来,我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整合力量,拓展思政教育体系。

 

 特色篇

  把思政课考核部分权限交给辅导员和同班同学,弥补了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日常表现情况把握不准和难以考查的缺陷。全员参与式的多元考核模式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尊重和充分彰显。
 注重过程考核 引导言行一致
  “请罗同学回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理解。”思政课教师樊英杰每次走上讲台都会随机抽问,并将学生回答情况记入平时成绩。这样,同学们养成了复习功课的好习惯,巩固认知。“课堂上,同学们作报告、演讲、讨论和分享他们对时事的关注和认知;下课后,布置书面作业、阅读作业、视频作业等形式,写读后感和观后感。”樊英杰说,“课前课后都不能放松,作业形式多样,要让学生乐于接受。”
  我校思政课坚持教考分离、坚持期末闭卷统一考试,做实思政课的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考试考核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要结合其专业特点搞好思政课考试考核工作。“对于商学院的学生,要引导其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对于艺体类学生要强化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彭时平说。
  言行是思想的外显表现。引导学生言行一致,思政课必须注重平时的言行。把平时言行纳入考核是非常必要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平时成绩占50%,《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比达60%,学生的平时表现与课程成绩分别占一定的比重,学生的作业、答问,同学之间的互评,期末汇报都是,进校版面的人生总结,真实性和导向性。平时考核还要从多角度进行。
  “思政课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在工作性质、知识背景和工作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度。思政课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辅导员队伍偏重于日常管理。促进两支队伍相互渗透、协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彭时平说。辅导员是接触学生比较多的老师,对于学生对班集体的贡献,宿舍表现,生活中的表现非常了解,所以要把辅导员的意见纳入考核分值,班干部、同学和专业课教师也是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他们对学生的言行也比较了解,所以班干部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专业课教师评估也要纳入考核分值。同学们做PPT汇报学期工作,填写《大学生成长足迹》手册,考核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思政课教师张旭明感叹到,“当老师走进教室,自己就是学生的榜样,思政老师要有信仰,用自己的坚定信仰去帮助学生扣好‘信仰’这粒扣子。思政老师严于自律,做到课上课下一致。”思政课老师在言行方面做好学生的表率,思政课老师随时接受学生们的监督和考核,要做到课内课外一致。
 “一规范四整合”  强化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一规范四整合”的思政课改革,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探索。有效解决社会实践规范程度不高、资源较为分散、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近几年,全校每年有近20个校级项目、1000余个院级项目和自选项目立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人数年均超过1.5万人,每年参与项目研究与实践的思政课教师、学工系统教师和部分专业教师100余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实践的覆盖面。社会实践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规范四整合”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大学生相关哲社类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与学生所学专业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一规范”即规范思政课社会实践流程、标准和考核。抓好实践前教学组织、实践中有效指导、实践后考核表彰等阶段的具体安排;明晰项目组队、辅导、申报、立项、实施指导、评审、总结、交流表彰的标准。“四整合”即整合校内组织管理机构;整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整合思政课课堂教学与课外相关实践;整合校外各类相关实践教学资源。
  学校规范过程管理,从每年5月工作布置到10月总结表彰,学校强化理论指导,思政课教师对口深入各学院开展理论培训,学工辅导员教师有效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切实指导各级项目申报。强化项目主题,结合国家重大形势变化,发布招标项目和选题指南,所有项目经审批立项后实施。强化组织实施,以校级项目、院级项目和自选项目多层面展开,使“点”更为突出,“面”得以有效保障。
  学校整合“四类资源”,形成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学校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等部门和各学院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整合校内人力资源,思政课教师、学工辅导员教师和专业教师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社会实践教学。整合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与企业、社区等共同搭建携手合作、互利共赢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整合思政课课堂教学与课外相关实践活动资源,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相关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推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扣好人生扣子 育人成效凸显
  知行统一、学思并重。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巨大变化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正确性,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体会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感受到大学生的责任。理论课教师通过指导实践、和批阅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收集到学生现实的思想动态、掌握了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能够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信息工程学院冯铭海说,“思政课让我确立了大学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有较清晰的大学自我成长计划,逐步培养勤奋、严谨、求实、思考、创新的习惯。”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唐娇说,“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科学的信念,要确定我们的理想,并为之努力,信念与理想如影随形,相互依存。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做一名忠实的爱国者,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要无愧于时代的重托,真正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陈梦奇同学说,“《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考试,这门课程帮助我们丰富了思想、净化了生活,认识了人生,为我们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指引了方向。”
  我校思政课考试逐步构建以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发挥为目的,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多样化考评体系,考核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使思政课的理论学分和实践学分有机地统一起来,对教师有效管理和科学评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了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