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看书 (上)
最近买了些书,买完就后悔了。生怕看不完,放到猴年马月,等积满灰尘拿出来时,一脸茫然问自己,什么时候有这本书。书买了不看,总是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但也时常反问自己,若是因为买得越多好像负罪感越强,那读书的感觉又哪里寻?当成一件任务总不如变为一份心情,任务可以能轻能重,可有可无,心情则不可没上没下。无奈这份心情随着专业性阅读的锤锤打打越来越弱。
要说读书,还是自由读自由看最舒服。小学的时候完全不懂读书,最关心的总是玩玩打打,间或看看小人书连环画已经算阿弥陀佛了。等到觉得读书是一件自觉的行为时,着实看了一本书:温瑞安的《四大名捕会京师》。怎么得来已不清楚。让我发蒙是里面四个杀手的名字:冷血、追命、铁手、无情。情节完全忘记,但这四个人的名字的确引人瞎想,追命是一种什么状态,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范围,就是一个字:酷。初中时,觉得有点喜欢文学了,但那时理解的 “文学”就是好词好句。为了写好漂亮句子,是书就看,基本就是瞎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毫无印象,那句经典性的名言也没能记全,作文也不敢用。《茶花女》看了,倒是被感动了。初中时干得最猛烈的两件事情,一是读了余秋雨的作品,二是看了唐弢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都得益于我的同窗。他叫王冲,爸爸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他的书都是从他父亲处得来。他知道我想看,总是吊我胃口,还开出各种条件“要挟”我,比如要一起打饭,一起洗碗,上厕所的时候要在外面等他,还好他是男生,我自然也不介意。有一次,他拿出一本厚书,在我看来是真正意义上的厚书,清新的封面看着就舒坦,伸手要摸,他连忙说,书弄卷了,杀你全家。我连忙点头,嗯。这就是《秋雨散文》,出版社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独霸着看了好几个星期,最大的感受是,怎么有这么多好词好句?作者如何懂得这么多知识?那要看多少书?脑子里全是这些想法。于是拿出笔记本抄。尤其难忘《苏东坡突围》中最后一段,有些句子仍然清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声响……”。我百思不得其解余秋雨何以写出这样好得不能再好的排比句,而且一排排这么多。当时的我佩服得简直五体投地。唐弢编的文学史所以还有印象,还如此难忘,是完全看不懂,深深的看不懂恐怕就是一种深深的印象。要说有点收获,就是记住了张爱玲的名字,她的名字真好听。
成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是环境的重要性。觉得像我们出身农场的孩子们,在读书上完全是自生自灭,好也罢坏也罢都是听天由命,没有什么好环境的滋养。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理由。那时从邻居家的垃圾堆里捡出半本《隋唐演义》。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看得相当起劲,也相当惆怅。当故事讲到李元霸大战裴元庆,裴元庆自恃武功不弱可他的战马不敌李元霸八百斤的擂鼓瓮金锤败下阵来时,书就断了。裴元庆的结局到底如何,想过一段时间后,也放下了。
如果说初中时期可以乱读闲书,大概因为时间充裕,课业不重,有闲心。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人更懂事了,心情也明显暗淡了。对文学的认识也不止优美词句,知道要有内涵,知道要多了解文学知识。彼时的读书生活可以总结为一本杂志,一个小伙伴,一位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