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1400多个日夜,你们用才华镌刻出湖大每一个动人瞬间。新闻背后,是你的奋进模样———
今天,是你的主场








  !!!!2015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奔走在校园热点的一线,只为了拿到第一手的采访信息;他们见证着官方微信平台的建立、成长,截至今天,六万多的粉丝代表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按下的每一次快门,都见证了湖大点点滴滴的变化;他们体会着这个世界每天的走向,心系学校发生的每一个事件,也拥有着近乎偏执的细节追求。策划了那么多关于别人的外宣、微信推文,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记者团,关于“我们的故事”。
记者部:态度成就专业
!!!!一年之内300多篇外宣,将数十话奖项收入囊中。2015年是记者部的业务井喷年。无数奖项与成就构成了属于他们最醒目的标志。
  “直白高效”是2015级记者部的一大特色。由于例会时间有限,提高效率解决问题成了一种习惯。为了追求卓越,质疑的火花不断碰撞。每次评讲校报,小到标点符号,大到文章行文结构、编排顺序,都会有部员对文章进行评论。
  “我们大多不会委婉,很多时候开门见山提出想法,是出于对文字的负责。”记者部部长李天舒说。针对平时的选题,他们会直接对选题的可操作性进行分析,这就使得部员无法蒙混过关,必须在平时认真寻找线索。
  因为工作性质,记者部通常是“单枪匹马作战”,各自保持着高水准的业务能力。李天舒回忆:“时间的分配常令我头疼。”2016年12月,复习周的号角才刚刚拉响,她却因为稿件任务而倍感压力。“当时我正在图书馆,突然接到通知让我联系采访者。我二话不说就跑去采访了,书包都是同学帮我拿回去的。”后来,她干脆直接把复习资料带到新闻采编室(下面简称728),写稿复习两不误,经常待到深夜。室友打趣道:“728才是你家!”
  张诗琪回忆,自己高中时期性格比较腼腆羞涩,为了克服心理障碍,她会在采访前做好大量功课,同时在采访结束后积极总结反思并完善。终于实现从最开始“结巴、嘴瓢”的胆怯少女蜕变为今日“自信、成熟”的知性学姐。她的故事只是记者部成员成长路上的一个缩影。更多的部员也在这条路上收获了更好的自己。
  记者团让她们拥有从容的底气。通过两年新闻采写的训练,记者部部员掌握了大量理论技巧和实践经验。这些都是他们日后求学工作最亮眼的名片。
行政事务部:业务能力凝聚起战友情
!!!!一个部员生病了,大家自发的去看望;只要在群里一“吆喝”,大家都会帮忙;哪怕到大四,每次聚餐都能聚齐,这是属于行政事务部的战友情。
  对于行政事务部的部员们来说,他们的“战友情”是一起共苦“熬”出来的。单群凯记得2017年行部承担当年记者团饺子宴时,由于经验不够,导致资金短缺。当天晚上,行部所有部员都在728待到很晚,大家一起分析原因,互相挑毛病。最后每个部员自掏腰包,补齐了差额,问题才得以解决。
  “我们是一起成长过来的,大家就像是彼此的亲人。”单群凯说。每年的饺子宴、新闻展、记者团表彰大会,都是由行部的同学负责。在担任部长期间,单群凯要求在承办一项重大活动时,所有部员都必须写策划、出主意、做海报,最后选出最好的一个,大家共同进行完善。“你必须要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这样这个团队才有凝聚力。”单群凯说。
  行部部员现在都已经离开记者团两年之久了,但他们还是保持每个学期见一到两次面的频率。“真的没有想到,我们都已经大四了,每次都还能聚的这么齐。”罗欣怡说。
  前段时间,一位部员生病做了场手术,在没有事先商量的情况下,大家自发的去看望这位部员。“很幸运,通过记者团我认识了一群这么有趣的朋友,我们就像彼此的亲人一样。”罗欣怡说。
文学社:崇尚自由,紧密联系
!!!!崇尚自由,保持独立,又与记者团其他部门紧紧联系。于文学社社员而言,记者团给他们繁忙的大学生活留下一块小小天地。在这里,他们尽情思考,激烈讨论,畅读文学,静心写作。每两到三个月举办一次的文学沙龙,以读物、名人为主题,主讲人讲解其相关背景文化知识,部员随之展开讨论。积极组织征文活动,评选优秀稿件,最后将优秀文章汇集成册,出版刊物。针对每篇优秀征文的评选,成员各抒己见,对其文学性、立意点、思想深度全方位点评。平时,成员善于从生活中找寻灵感。观影笔记、诗歌、散文随笔,思考的痕迹渗入生活点滴。
  最让文学社社员印象深刻的是杂志《陌》的制作。从开始的宣传阶段再到挑选文章最后到排版设计,都是社员们合作完成的。“我们做了好几个月,当时的我们都没有排版基础,只有自己边学边做。”部长赵筱雅说。到后来,大家一起编辑文章、找图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本杂志才得以出版。
  除了校报四版“沙湖墨韵”的日常供稿之外,文学社还需要给新媒体部提供文字,给摄影部的图片配文。2017年记者团的新闻展需要他们给图片配文,赵筱雅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分配了不同的任务。“有的人擅长写诗意的文字,我就会把比较朦胧的图片给他配文。这也是我们和记者团其他部门的一次紧密合作,我们共同办好了这个新闻展。”
  喜爱文学,热爱创作。这是文学社一群人聚集起来的原因。通过在文学社的锻炼,社员们不仅仅提高了文学素养,还收获了浓浓的友谊。
摄影部:“自由、高效”是我们的标签
!!!!“摄影是一种兴趣爱好,所以摄影部要最大程度地保留部员们的自由。”摄影部部长李晓悦说。与其他部门每周一次在728的例会不同,摄影部的例会经常开在公园、食堂或餐馆。据李晓悦回忆,部门第一次聚餐的时候选在武汉的一个省级建筑里的火锅店,聚餐完之后大家拿着相机一起去了江滩。“在开会中约拍,在约拍中开会。”每隔两三个月,部门也会回到728开一次“照片评比茶话会”。他们会请来老师一起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析,轻松愉悦的气氛使照片评析的工作也变得高效起来。
  最让李晓悦印象深刻的是在2017年劳动节前的一个晚上,由团内两个指导老师带队,摄影部全员出动,穿梭在湖大的各个角落,只为捕捉“湖大的夜晚”的每个瞬间。从晚上12点拍到了早上7点,直到一起看到日出才回去休息。
  “晚上昼夜温差比较大,而我们都穿着短袖短裤,风吹得很冷,鲜文涛老师就专门跑回家一趟给我们拿衣服披上,很暖心。那天晚上的湖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
  每年的元旦晚会对于摄影部来说都是一个大工程。而20多场元旦晚会,7个人,对于摄影部来说更是一场拉锯战。部门内相互协调,分工明确,积极出动,任务完成并不艰难。
  “我们部门虽然只有7个人,但高效往往比人数更为重要。”这7个人是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大浪淘沙”和“精兵简政”留下来的,因为摄影兴趣走到一起,也因为对记者团的热爱留在这里。作为摄影部部长,李晓悦对“精兵简政”有自己理解的一个标准。“有对摄影的兴趣的同时,也对这个组织有忠诚感和荣誉感,这是留下来的标准。”
  “记者团就像一个家,而摄影部就是家里能让我放松的地方。”李晓悦说,摄影部改变了她,而她也陪着摄影部一起成长。
新媒体部:始于心,不止于新
!!!!身兼数职,集制作海报、设计周边、搜集选题和编辑文案于一身;无所不能,说得了段子、也煲得起鸡汤;随机应变,推送风格有严峻的时事评论、也有清新的文艺雅风……他们就是新媒体部成员,一群带领新媒体部起步并迅速成长,将一手打造的堡垒不断传承下去的 “湖小贝”。
  每周二中午的例会,新媒体部的成员们都会聚在一起报选题、搞策划,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努力下,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粉丝数开始稳步攀升。新媒体部部长龚联康说:“刚开始做微信推文时,我们就是校报的搬运工。后来我会有意识的将选题进行一定的筛选,变成适合新媒体的选题。”在呈现方式上,他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图配文的方式,融入了很多创新点。
  作为新媒体部的部长,2017年,他带领湖北大学官方微信获得了中青报全国高校官微 “十佳原创内容奖”。“这个奖项代表了老师们和新媒体部所有成员的心血。我很感激记者团新媒体部的培养。在新媒体部,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放手去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运营。”
  2016年9月,新媒体部策划了一期 “新生大数据”的选题。为了拿到新生的人数、性别、姓氏等准确信息,副部长尹佳多次和招生就业处的老师协调。为了让这些数据更直观地表现出来,尹佳将这些数据做成了矩形图。“为了第二天能够按时发出推文,我从前一天下午开始编辑,熬夜做到了第二天两点。”尹佳说。
  “新手小白在一次又一次的选题和推送中渐渐成长。官微从最初接手时的两万粉丝上涨到如今的六万多,从屈指可数的后台评论到如今一个热点内容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记者团新媒体部的一员,每一位粉丝,每一条评论,都让我拥有十足的成就感。”尹佳说。
@全体成员
&&&&周黎明:记者团把我们这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毕业后,我会在更远的地方为记者团打call。
  尹佳:记者团总能让我感到既放松又焦虑。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同学都像家人一样。
  丁鹂:如果非要找一种关系来定位我在记者团新媒体的这段岁月,那只能说我和官微谈了一个恋爱!不辜负它,亦不辜负自己。
  唐淳:我们这群人,是可爱的一群人,是最开始的热爱,要不忘初心热泪盈眶地走。
  龚联康:角色变了,心境也在变,但对小贝成长的关注从没变过,即使是考研,小贝也依旧是自己列表里唯一置顶的那个。
  赵筱雅:从大一到大四,记者团陪伴了我整个大学生活。现在,我即将离开学校,我会永远怀念记者团带给我的欢乐与成长。
  管思远:在记者团,你不用担心自己做不好事情,因为总有人给你帮助。也不需要担心别人做不好事情,因为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
  张钰莹:这个世界以前没有像你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我们一直把行部视为自己的骄傲,所以请你们加倍努力。
  方泽南:加入记者团,我认识了一群热爱新闻、热爱摄影的朋友。经历过的事情都历历在目。感谢成为记者团的一员。
  王丽晶:我的本专业是微电子,毕业选择了广告方向就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记者团对我的影响。
  黄梦颖:虽然有时光不复回的可惜,但是更多的是感谢。未来的时光祝我团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