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记者观察】大学生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伴随着大数据、区块链、5G、AI和VR等新技术的出现,媒体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缺乏敏锐的分辨能力。因此,记者在我校和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4所理工科高校就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变化进行了一次调查,发放了关于的调查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3份,就大学生媒介素养开展了调研。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们可选择的媒介种类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会接触到大量信息发布源头不明、真实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的信息。据记者调查,54.04%的大学生认为,最可信的消息来源媒介是报纸。我校文法学院新闻1502班的卓燕同学认为:“手机和电视信息都属于快餐型和碎片化信息,我认为报纸报道更有深度,也更具有可信度。”
  虽然卓燕更倾向于相信报纸消息的真实性,但她却每天都与在她看来可信度不高的新媒体深度接触。她每天都要通过微博热搜来了解最新的信息,用爱奇艺、优酷等视频软件看节目,更不用说用微信来和亲友视频聊天了。对于她认为可信度最高的报纸,她反而鲜少接触。“报纸要出校才能买到,而且报纸上的新闻我通过手机APP都能看到。”
  “手机不仅是一种媒介信息载体,它还承担了消费、娱乐以及其它的功能,”卓燕喜欢和室友一起组队玩手游,如最近流行的“吃鸡”“狼人杀”等,“手机便携,使用的灵活性强,它承载的内容和角度多层次且丰富,双向的互动社交也让我获得更大的使用动力。”
  多样化的媒介形态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媒介选择,也占用了他们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我在大一、大二阶段玩手机的时间比较多,大概每天5到10小时。”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黄同学坦言。调查显示,大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媒介是手机。24.49%的同学每日用手机上网时长6小时以上,44.97%同学使用3-6小时,28.87%使用1-3小时。
  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媒介时更看重其便捷性、即时性与认同感。正在准备考研的黄同学,虽然减少了上网时长,但是每天仍保持在2到3小时。在学习疲惫的时候,他会到b站上看动漫放松,有时候也会浏览知乎,或在虎扑论坛看看帖子。“知乎有很多专业和独到的见解,虎扑是体育类论坛。这类专业性强、有趣的软件会比较吸引我。”
  建筑学1601班的陈琳同学喜欢浏览视频,看各类博主穿搭美妆、环游世界。对于主播的信任度完全取决于这个博主在她心中的地位,“有时候我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判断他们的职业操守。”
  然而,在网络高度便捷、即时的交流和分享模式之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我在网上分享的,是自己觉得可以公开的信息,是愿意让大家知道的东西,”卓燕在使用社交软件发布动态时会再三确认是否包含敏感的个人隐私,“这的确有暴露隐私的风险,但我在使用时其实就已经妥协了。”
  “你每登陆一个平台,你的个人信息就会被收集一次,没办法避免,这是一种变相的强制和捆绑。”黄同学表示,“我们每个人在网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信息泄露。”
  调查显示,对接触的媒介信息存在怀疑态度时,54.8%的大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取决于信息对自己的相关程度”,14.74%会“凭经验自己判断”,只有28.42%会“比较不同媒体的信息,努力弄清真相”。陈琳表示她曾举报过手机骚扰电话和QQ上的不良信息,因为这些信息给她带来了困扰。
  “学生能做到理性辨别媒介信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文法学院新闻系安建文老师表示,“大家应该通过学习了解媒介传播规律,多进行独立思考,多留意和对比网民的评论,不要听信一家之言,更不要轻易站队。”
  此外,有50.79%的大学生认为媒介信息中的广告推送、政府宣传、外国文化、网红等对其影响较小;8.01%认为基本没有影响。由于第三人效应,人们通常会认为媒介对自己影响不大而对他人影响较大,未经过系统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通常会低估媒介信息对自身的影响。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没有建立正确、系统地的认知框架,在辨别信息与判断媒介时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文法学院辅导员熊文娟老师建议,对媒体报道的新闻、信息要带着疑惑阅读,对于哗众取宠的报道不轻信、不传谣,要查找报道出处寻找更理性的声音,或等待官方媒体的进一步解读,“同学们也可以积极加入校内媒体、学生会宣传部等正规组织,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学生记者 罗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