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 里有一则笑话, 一个饥肠辘辘的楚国人, 吃了六个半饼来充饥, 饱腹后, 后悔地用手左右扇脸: “我今饱足, 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 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应先食之。 ”世人都笑这个楚人的愚昧无知, 不知“欲食半饼” 已是时病。
众人都知饱腹需要六饼填充, 但身处名利场中, 只知功禄, 不知储物。传说凤凰遨游宇宙太虚中, 只栖息在千年梧桐树的灵枝上, 是因为梧桐知时知令, 是树中之王。今天, 世人都翘首远望, 想一睹凤凰来仪的丰姿, 不愿培苗千年, 等待梧桐之初长成。
因为内心有太多对成功的焦虑, 时间追得人们一路狂飙。以至于任何休闲都失去了它的初衷, 而是为了暗暗较劲下一波冲刺的号令枪响。曾经看到一对父子在出售小鸟的摊前争执,儿子看中了一对珍珠鸟, 父亲以浪费时间为由不肯买下。儿子软磨硬泡,列举了养鸟的种种好处, 最后, 他抛出了一条极有分量的理由——养鸟不仅不会耽误学习, 而且观察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写作文。一听有利学习, 父亲便欣欣然买下了。现代家长崇尚 “寓教于乐” , 在他们眼中, “乐” 从来都不是重点, “教” 才是 “乐” 的最终目标。
时刻丈量着自己和成功的距离, 让人们对 “意义” 有着痴迷不悟的心理。一句 “有意义吗? ” 是浇灭多少人胸中豪情的冷水, 一句 “没意义” 是令多少人甘心于浅尝辄止的枷锁。试问, 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风月何用?不能饮食。游历天下, 有何意义?但是徐霞客千里独行, 飘逸于玄黄天地, 融情于明月清风, 传游记以立世, 岂不是大有意义?有用之学, 争相学之; 无用之学, 弃而厌之。传统文化, 与现代物理学有何联系?物理学家去学习古典书籍, 去积累传统文化之底蕴, 在世人眼中与南辕北辙无异。但杨振宁感慨颇深: “我之所以怀疑奇偶不灭定律, 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 《易经》 有关。 《易经》 中说, 阴阳消长, 剥久必复。所以我只是把否极泰来的道理运用到物理领域上来而已。 ”
功名, 功名这条金凤, 让多少人颠倒沉沦。汲汲于富贵, 恨不能只食那六个半饼的最后 “半饼” 。但梧树不高, 凤也不至, 于是斜生出若干德不配位的畸形枝蔓。这样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民族是危险的, 它的前景往往是虚幻但脆弱的五彩泡沫。
若有一人, 与众人的狂热格格不入, 终日俯身看着自己的梧树苗。也许他什么也等不到, 也许他会等到梧高凤自至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