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有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 还有北京最美风景的大西山。而大西山上有众多的寺庙, 最有名的就是妙峰山的寺庙, 过去很多人都要到这里来进香, 就走出了从北京城里到妙峰山的古香道。在众多的香道中, 从八大处、 双泉寺、 慈善寺到妙峰山这条路, 沿途寺庙众多是香客们喜欢走的一条。这条路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成为喜欢石景山历史的人寻访的引人入胜之地。
5月19日, 石景山作协组织的寻访古香道活动带我们走入了如梦如幻的大西山, 在茂盛的绿色中了解了黑石头名字的由来, 双泉寺的历史故事, 万善桥在古香道中的地位, 满井茶棚为香客提供的方便。这些都让我不能忘怀。古香道每前进一步都让我们感叹古人为了宗教信仰一步步走来, 不畏劳累, 不辞辛苦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不知他们遥望西山苍茫的暮霭时有没有退缩不前的想法, 仰望星空有没有感到宇宙浩大而人之渺小, 面对长途艰难的旅途有没有动摇过。
我们是沿着古香道返程路线行进的, 走到黑石头村东看见了一块巨大的黑色石头,这就是传说中的黑石头。据介绍, 过去人们没有手机, 联系不方便, 也无法定位, 只能找一个比较显眼的地方作为集合地点。这块石头就成了标志性的存在, 人们一说就是在那块大黑石头集合吧, 时间久了就成了地名, 连旁边的村子也沾光成了黑石头村。
我们走在5月的黑陈路上, 道路平坦, 两边的树木浓荫遮阳, 山间的风吹来感觉非常舒服。而这条路是1975年才修通的, 当时是靠全区企事业单位职工义务劳动, 用最简陋的工具铁锹、 铁镐把一条小路拓宽, 并铺上沥青。当时的沥青路就能通到双泉寺。从双泉寺到陈家沟还是土路, 只是拓宽了可以走拖拉机和卡车, 改变了人背肩挑和用驴驮东西的局面。想想当初那些进香的人走在不能行车, 只能徒步的路上得有多艰难啊。
最有厚重历史感的要数双泉寺了。这个寺庙最早建于唐代, 因为这里有阴阳二泉所以得名, 到了金代已经破败了。金章宗完颜璟1189年继位当了皇帝, 他的几个叔叔觊觎帝位发动了宫庭政变, 政变被平定后,他的心情很不好决定找个地方休养。当时这里的环境很好, 林木茂盛, 鸟语花香, 大臣们就重新修了双泉寺, 当时叫双水院, 作为行宫让金章宗休养。据介绍, 当时从海淀区凤凰岭圣水院到石景山的双水院再到妙峰山灵水院共修了8个水院, 作为疗养之所。
金代到章宗时期已经统治北方 70 多年, 受中原文化影响已经汉化。金章宗的汉语水平还是不错的, 他写的书法颇有宋徽宗瘦金体的意思。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造诣,他写的诗词还有点李清照诗词味道: “金殿珠帘闲永昼, 一握清风, 暂喜怀中透。忽听传宣颁急奏, 轻轻褪入香罗袖。 ” 这是写他用扇子欣赏扇子的作品, 正在欣赏突然有人奏事, 赶紧把扇子藏入衣袖。比较一下李清照的 《醉花阴》 看看: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 金章宗的诗是不是学的李清照, 而且学的还像模像样。
双泉寺不大, 只是一个两进院子的寺院。一进门就能看到两座古碑立于二门之前, 一座碑上面的文字依稀还可看出, 另一座碑文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二进院内是大殿和两边的配殿, 院门口还有两株高大的古柏树, 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还长得非常茂盛。想当初金章宗在这样的环境中休养一定非常惬意吧。
距双泉寺不远就是著名的万善桥。这座石桥是为香客过黑龙沟而建的, 人们从满井茶棚过来沿黑龙沟走要去双泉寺就要过沟, 在这里修一座桥大大地方便了去妙峰山的香客, 使多少人受益啊。
我们过了万善桥再往前走就是满井茶棚。记得20多年前我到这里来时只有剩下的断壁残垣, 残缺的墙壁上还有清晰的壁画, 看到这些清代的壁画要消失, 当时感觉非常可惜。现在这里已经大变样, 一座完整的院子已经建了起来, 未来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茶棚了。可惜的是原来残壁上的壁画都没有了。这里原来是香客路过必停的歇脚之地, 因为路边有一口井无论你怎么打水这口井的水都是满的, 所以叫 “满井” 。
沿着古香道走再往前就是八大处了。我们走这一路用了4个半小时, 想想古人仅凭两只脚从北京各地, 甚至是从河北、 山东、河南走来要走多少天啊?小时候听老人们说过, 过去几乎每年都有老太太要从城里走到妙峰山去进香, 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人们再也没心思去妙峰山。那个清末民初时代交通不便, 一群小脚老太太, 要走多少天, 这要多么坚定的信仰, 多大的吃苦精神才能走到妙峰山去进香, 去朝拜啊。于是就有慈善人家为了照顾这些进香的人在沿途建立了茶棚, 让走远路的人有个歇歇脚的地方, 可以坐下来喝点茶吃点干粮, 缓缓劲继续走下去。
现在, 我们重走这条路就是要看看过去人们是如何虔诚地走这条进香之路, 去体验古人在交通不便的时期是如何坚定地走下去, 去寻找那些失去的古香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