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心学沿革简述》是江西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庞鹤鸣教授关于传统文化的最新力作。此书宣示了中华心学的源远流长,揭示了儒释道心学的形成、发展、各自特点及其兴衰过程,并且阐述了中华心学的本质内涵、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是学习、研究、修持中华心学难得的参考书籍。又是一年清明时,是日也,大地春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是人间好时节!于此清明时节,在此清明假期,保持头脑清明,且话“清明”。
1. 天之清明——气之变化
清明,是 24 节气之一,在 4 月 4 日—6 日之间。24 节气,一方面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以后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24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刘安所编《淮南子》就有完整的 24 节气记载。另一方面,24 节气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体察。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说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国语》中说 :“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地球每时每刻不停的公转与自转,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轴有 23.5 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角度较大,冬季时较小,从而影响一年四季的气温与季候。而其机理便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行规律,引起地球气的升降开合变化。故感受到的气温与季候变化,正是由无形气的变化导致的现象。一些内圣修持有得者,不仅能够感受表象之物候变化,还能体察到天地无形之气之变化,所谓“清明风至”实是指天地之气进一步生发的变化。而且关于节气的文字含义,“节”可想到竹节,一节一节的,节与节之间的部位,便是转变、变化之处。故 24 节气,便是天地之气转变、变化的关键节点。清明节气,就是天地之气逐渐升发扩大的转变。天地无形的气发生变化了,外在可感受到的物候也随之发生变化。《岁时百问》中说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故清明节气,是天地之气升发扩大的转变之机,于此之时,在这种气的作用下,表现出天地清澈明朗,万物的生长清洁明净的状态,故命之曰清明。
2. 人之清明——气之相应
清明不仅是一种节气,具有自然属性。还是一种节日,充满着人文气息。何谓节日?关键节点的日子也!气在一些关键节点发生变化,人也顺随自然变化,在这个关键日子,吃些好吃的、玩一玩,发发好意念,使自身的气跟上天地之气的节奏变化,以促进健康,承接“运气”。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等,宜外出游玩、踏踏青、放放风筝、荡荡秋千,把人体之气生发生发,更好的同天地之气相宜,同频共振。同时,我们知道,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祭祖,缅怀先人。这与另一个节日——寒食节密切相关。春秋晋文公为请隐于绵山的介子推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哪知介子推宁肯被烧死也不出来做官。晋文公为表哀思,下令介子推被烧死日禁火,吃冷食,逐渐成为寒食节。由于清明节在寒食节后的一两天,到了唐代这两个节日合二为一,统为清明节。
古人讲求整体观,天人相应。其逻辑是,首先明白天地自然的运动规律(特别是气的规律),然后制定相应的习俗、礼仪适应符合天地的运行规律,所谓的“人法天地”。这样,天人同步,同频共振,人活的就比较舒服。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讲的就是如何适应四季天地之气的变化而调节自己的行为与情志。
在习俗上,如我国传统的四个节日 :一、上巳节,在三月三,距清明很近,此时天地之气生发,故习俗上令“男女相会”,以助人体之气生发。如《诗经·郑风·溱洧》即使描述的此时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景 ;二、端午节,在五月五,此时天地之气发散茂盛,故有“赛龙舟”的习俗,壮年们展现自己的力量,奋勇争先,以使气发散 ;三、乞巧节,在七月七,此时天地之气渐收敛,故习俗上有女子“穿针乞巧”,可使精神集中安定,促进人体之气的收敛 ;四、重阳节,在九月九,收敛之气盛,老人们要登高,以避免收之太过,促进老年人(本来老年人较年轻人气就偏收敛)的身体健康。
故清明节日,是古人为适应清明节气时天地之气生发扩展的变化,而通过一些习俗活动,如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使人体之气更好的生发,以适应自然,促进自身健康。
3. 心之清明——气之升华
如上所述,清明和自然、社会都有关系,那么它和心学有关系吗?
还真有关系,而且是“大”的关系!(1)心之大清明的体认《荀子·解蔽》中说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也就是说,虚 + 壹 + 静 = 大清明。“大清明”,其实指的是心之体用的特征 :清净灵明。而虚、壹、静则是体认“大清明”的理法。
虚、壹、静之理法。关于虚、壹、静的道理,《荀子·解蔽》中说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 ;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 ;志也者,臧也 ;然而有所谓虚 ;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 ;异也者,同时兼知之 ;同时兼知之,两也 ;然而有所谓一 ;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 ;故心未尝不动也 ;然而有所谓静 ;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荀子》从辩证的对比方法,从心的功用内容上去论述何谓虚、壹、静。储存信息、记录知识是心的功能,不被这些信息和知识所限制、障碍认识其他事物,就是虚的状态 ;学习知识,分辨事物,兼顾事物是心的功能,不以局部的认知去妨碍其他事物的认知,就是壹的状态 ;人的念头千千万,不让这些念头扰乱妨碍去认知它物,就是静的状态。这便是虚、壹、静的理法,道理上,一言以蔽之,不要被心之有障碍自己认知事物 ;方法上,是从生活上入手,人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信息,认知事物,那么心也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虚、壹、静的锻炼,看看自己能不能“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不以夫一害此一”、“不以梦剧乱知”。知道了虚、壹、静的道理、方法,接下来的便是践行。
虚、壹、静之践行。说完理法,《荀子》接着说虚、壹、静之践行 :“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想要求道,修内圣,体察心体的人,可以践行虚、壹、静的方法。无事之时,意念虚,做事之时,意念专一,思考之时,注意体察发出思考的本体。体察到了本体,保持心体性的状态,运用心功用于实践中,就达到了“大清明”。(2)心之大清明的功用 “大清明”有哪些功用呢?《荀子》接着说道 :“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这一段的描述,其实就是心之体用体认后开发出的超常功能。能够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本质特征,掌握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还有感知、预知等功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啊!还把“大清明”运用到极致的人称之为“大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障碍蒙蔽他啊!
我们知道,心的本质为精爽之气,“大清明”对心的体用概括也能表现出这种精爽之气的精纯、灵动,而大呢,是精爽之气充实、扩展,是气的升华!
总结一下,“清明”中蕴含着中华文化气学、心学的深厚底蕴,有“清明节气”的气之变化、有“清明节日”的气之相应,还有“大清明”的气之升华。可以说,气学与心学渗透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你还能举出哪些气学和心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呢?
(17 级研究生 中医学院 刘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