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最忆是曲园
人生大概有两个地方最难忘:故乡和母校。故乡是唯一的,母校或有多个。于我,最难以忘怀的莫过于大学母校———“曲园”。
“曲园”是曲阜师大校友对母校的亲切称谓。在中国一千多所本科大学中,母校很不起眼。她地避繁华,隐没于山东的县级市曲阜。然而,在每位曲园学子心中, “曲园”二字却是沉甸甸的。
徐志摩在追忆康桥时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对于曲园学子来说,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想这也是大家一直情系母校的根本所在。
在圣城曲阜,夫子风流未沫,遗风旷世相传。曲园学子幸得地利之助,不仅随时瞻仰孔庙、孔府、孔林,于千载之下神交先贤,感受夫子温厉,更能感受到承继哲人伟业、弘扬道统为己任的神圣感与使命感。甚或偕好友三五,追步先师踪迹,登高舞雩台,行吟沂河畔,穿越时空,俯察含章,感受人文化成之妙。
一九八九年入校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时常想:是什么让曲园学子对母校念念不忘?是什么让曲园学子精诚团结,众心如一?除了曲园地望风物的魅力之外,或许与在此度过风华正茂的青春相关。
青春是一场盛大的遇见,遇见先生,遇见同窗,遇见大学。
曲园中文系的先生们向来是包容的。他们大多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心向往之。通过他们的名字,你就可想象出他们的古道人心:王培礼、牛学恕、马怀忠、王怀让等。行走在曲园,遇见先生是 “大概率事件”。或许在抬头的一瞬,就会看某位先生偕爱人远远走来,这无疑让学生感觉既好奇又亲近,甚至也会成为闲谈的话题。我想一个时常遇见老师的校园是充满温情的。
曲园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元旦时去先生家串门拜年。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很流行的。或三五成群,或七八结伴,不分年级,无论男女,如过大年般热闹,而先生们也在家中应接不暇。前拨刚到,后拨即至,甚至刚道完 “新年好”,就得准备马上离开。有的先生家学生不多,可以喝杯茶,聊聊天,听先生讲讲学校或学界逸事,让我们知道自己在一个怎样的田野耕耘。这种拜年的方式无疑也进一步拉近了彼此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犹记复习考研期间,形容枯槁,眼珠锈涩,时有六神无主之空落,于是数次偕友到高洪奎老师家中,没有预约,直接扣门,老师及师母总是热情相接,至今想来,感念不已。后在曲园读研时,导师杜贵晨先生亦是古道心肠,直接带我去他的卧室兼书房指导论文。时值寒冬,先生见我穿得少,拿出一件衣服披我身上,冲上豆奶粉,为我暖身。此情此景,永生难忘。
毕业二十多年来,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临近或已经退休,而退休多年的老师或已辞世作古。每每想起先生们在课堂上咳珠唾玉般的儒雅风神,心底敬意油然而生。
遇见同窗是一生的幸运。在大学录取率才百分之十几的年代,在最美的曲园遇见来自各地的青年才俊,堪称人生幸事。大家方言音声各异,年纪风华略同。于我而言,十八岁上大学,也是第一次出门远行。我第一次见到大山,见到了像大山一样朴实的沂蒙同窗;虽然从未见过大海,但在这里见到了像大海般浪漫的青岛、烟台学子,让我无数次想象大海的样子。就是在这里,饱受高考压力之大、学习之痛的我们,在曲园的怀抱里,一起度过了难忘的青春芳华。
在曲园,没有爱情的青春是不完整的。从一个动情的眼神到相见恨晚的倾诉,从一场美丽的邂逅到海誓山盟的默契,无数的爱情故事曾在曲园的花前月下、山水亭榭上演。曲园外的麦田垄间、溪边河畔似乎也见证了他们的缱绻缠绵。那时的爱情是说不出口的 “纸条”,是沉甸甸的 “情书”,需要很久的酝酿才可能 “情味”初现。
人生乐在相知心。八人一个宿舍,相处四年,会是怎样的 “老铁”?彼此间对各自性情、音声了如指掌,知人胜过知己。老大的诗人气质,老二的浪漫豪放,老三的朴实厚道,老四的刚直勇武,老六的聪慧渊博,老七的儒雅意气,老八的真诚自励,怡然相得,乐意融融。相知之乐,自有杜康。曲园内的 “校园餐馆”是三五好友周末常聚之所。那时十五元可以要四大盘菜,外加一两元的儒酒。谈笑间,三两瓶空空如也。酒罢,或仰卧草地,直视星辰,诉说青春苦闷;或宿舍内打牌,叫嚣逗乐;或行走曲园,畅谈未来人生。
许是曲园太小,许是曲阜太小,四年间大家在有限的空间地域,分享有限的异闻趣事,并跨过年级、专业认识了不少人,记住了很多脸。曲园走出的学生,即便不认识,或许也听过名字;即便没印象,但可能见过脸庞,而且总能想起共同认识的人,谈起彼此熟知的事。或许正是这些系于曲园的人和事成为了学子们情感认同的纽带,也是曲园学子团结一致、凝心聚力的原因之一吧!
人生是遇见,也是告别。只是没想到,离别来得那么突然。毕业之前,大家各自忙碌,极少见面,而离别那天来得更是匆忙,甚至来不及道一声 “珍重”就各奔东西。除了早早写在留言册上的话语,我们的离别没有任何仪式。今天想来,或是大家太急于逃离了。毕业二十六年来,同班友人,天各一方,寥若晨星。虽然偶有小聚,但也如雪泥鸿爪般无常。
“人生何如不相逢,君老江南我燕北。”风华跌宕、悲欣交集的曲园生活,不仅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往事,也见证了随流水远去的芳华旧梦。人生既已相逢,情缘系念一生。每次想起曲园,一张张青春的面庞如在目前,一幅幅熟悉的画面挥之难去。而曲园就像是历经风雨沧桑的老人,端坐在那里,慈祥又安静,挂怀远方的学子。天地逆旅,光阴过客。人生路上,相信天下曲园学子的心底,总有一个共同的声音在回响:风华最忆是曲园。
(刘召明: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我校中文系89级校友,本文为纪念入校三十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