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为了更好地奋进
每一个国人都应该去一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因为那里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更是一部国家的血泪史。
一年前,我刚到南京时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那里。在这之前,我对这场战争的印象仅限于历史书籍中的描述,无法真实想象那时的景象。
那天,从路边的小贩手中买了一朵白菊,我走进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绕过曲曲折折的栏杆,走出安检通道,映入眼帘的是几丛雕塑。时间仿佛被定格在了那个年月,我看到了人们眼中的仓惶和恐惧,我听到了孩童在寒冬里无助的哭泣声……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低头看看水中自己的倒影却又觉得有一丝虚幻和无措。继续向里走,我随着人群将花献在了一座墓碑前,突然听到后面传来志愿者低沉的声音:“请各位游客不要站在路两侧的石子上。”我低头看了看脚下,慌忙踏到路面上,解说员说:这一颗颗鹅卵石子象征着森森白骨,就像一个个早已陨落的无辜的灵魂诉说着着那场残暴的杀戮。
在那场长达6周的屠杀中,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残忍地杀戮。12秒啊,12秒仅仅是一个中国人在日军手中存活的时间。遇难者300000人,有人估算过,南京大屠杀的所有遇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这一个个冰冷的数据无不向我们诉说着那场屠杀的残暴和扭曲。
我走进了另一间屋子,幽暗的灯光,墙上是一个个档案盒。一个盒子一个人,盒子里躺着的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从A走到了Z,明明只有短短几十米,我却感觉自己走过了一段长长的历史。我幻想着,他们或许是牙牙学语、无忧无虑的稚童,也或是黄发垂髫,儿孙满堂的老人。只是一颗炮弹摧毁了他们幸福的生活,也夺走了他们的生命。
那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无一不刺痛着我的双眼,时至今日每每想起时,心中都是止不住的哀痛和悲愤。参观的最后我在和平广场上象征着和平的雕像前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母亲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托着和平鸽,眼里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阳关下的鸽子展翅欲飞,声声啼叫,驱散了战争的阴霾,衔来了和平的柳条。
女作家张纯如在她的 《南京大屠杀》一书中摘录了乔治·桑塔纳亚的不朽名句:“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年复一年,纪念馆里属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灯逐渐一盏盏灭掉,而今也不过余下84人。等到最后一个亲眼目睹过这场浩劫的人逝去,唯有代代相传的民族记忆方才能背负起这段沉痛的历史。
每一年警笛嘶鸣,每一年深切悼念,是为了控诉战争的残酷,是为了牢记屠戮带给我们的警示。历史可以宽恕,但是绝不能被遗忘。我们不能过度地沉溺于这段悲愤的过往,让仇恨蒙蔽我们的双眼,但我们也不能将它置之脑后。
不忘记伤痛,才能怀着和平之心奋力前进。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段历史,以史为鉴,要把这股悲痛的力量转化为振兴民族与国家的动力,让我们的国家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